190315-4 大环境维持

文章标题

《永澄:45 天环境保持战的 3 大感受》

0. 前言

不知道,你和我是否一样——忍受力扫除力都很强?

就拿自己的书桌来举个例子吧:

  • 忍受力:书桌平时乱一点没什么,东西随意地堆在桌子上很无所谓,毕竟我的书桌非常大。我的忍受力要比有些人好太多了,他们竟然完全忍受不了凌乱,每天都要收拾个不停,而我可以一直忍受到乱到不像样子为止。
  • 扫除力:除了忍受力很强之外,我的扫除力同样很强。通常在某一天,桌面实在乱到我受不了的时候,我会停止一切任务专心开始大扫除,直至把它恢复到我认为的最高标准的干净和整洁。看着我那「闪光」的工作台,一定不会有人质疑我的打扫能力,我觉得自己都可以出一本关于收纳整理的专著了!

对了,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忍受力扫除力之间有个循环:刚使用扫除力收拾没有几天,就乱七八糟了,于是必须动用忍受力,一直忍受到不行,就再次启动扫除力,疯狂地收拾一下。

因为是到了忍受力的极限才开始收拾,每次收拾都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却维护不了多少时间,我总感觉哪里有点问题。

可是,今天之前的 45 天里,我完全变了个样子:至少有四个这样的被我收拾得干干净净,而更重要的是,在这 45 天里,我再也没有动用过我的忍受力,也没有使用强大的扫除力,它们依然保持着非常干净和整洁的状态。

究竟是因为哪些改变,让我有了这样全新的结果?45 天的践行之后,我想和你聊聊。

1. 手机的 App

最早,我是从「删除手机 App」开始的。那是在 2018 年腊月底,快要过年之前。

每天晚上吃完饭,我都会进入到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总是会打开手机,然后随便点开点什么看看。每天这么一看,要不就是半个小时、要不时间甚至可以长到将近两小时。

而就在那天,我发现手机内的 App 好久没有整理了,甚至已经摆满了整整四个屏幕了!这种乱七八糟的状态突然激发了我的「扫除力」。

那个瞬间,我就启动了内心的几幅画面为扫除力赋能:

  • 几年前看过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里的内容,记得书中的插图,是一片空白的桌子;
  • 想起了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的:仓库不要放在日常高频使用的地方;
  • 还想起就在前一天我和几个朋友讨论运营服务商已经提供无限流量的服务……

我想要尝试一个全新的决策:如果一个 App 在两周内没有使用,我就将其删除;如果担心未来还要用到,那我就做一个列表,标注出常用软件,需要的时候再下载,反正流量有的是

现在会想起那个场景,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整个环境都沉浸在春节到来前的喜悦和期待中,镜头拉近到我的身上,给出一个手部的特写——我长按屏幕,让每个图标晃动起来,开始删除了两周之内不用的 App。镜头再回到我的脸上,你可以看到我坚定的表情,不管什么 App,只要符合删除标准,我就坚决不留,我就想试试看,少一个 App 我会不会死?

短短的三分钟之后,我的手机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整个屏幕上只有三个功能区域:首屏放着极高频使用的知识类 App;工具栏不允许摆满;第二屏把所有 App 都归类到文件夹。根据认知科学所提到的,工作记忆高效发挥的窗口宽度为 3-5 个,那么,我就选择最少的数字来让记忆高效运转。

此外,我还顺手干了一件事:把所有会推送提醒的 App,只要不是必须,就在系统设置里把它们的推送提醒全部关闭。于是,整个世界都清爽了,手机屏幕上再也没有分散在各处的小红点来干扰我了!

简单汇报一下 45 天的结果:我并没有因为缺少某一款软件而不爽,也从来把删除的软件再装回来;因为感兴趣而安装的软件,如果不满足保留在手机上的条件照样会被删除;小红点消失了之后,我也没有损失过什么重要的消息;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结构化地改变了我的整个后续的生活状态

我留个悬念,你可以猜猜看,它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深刻的影响?

2. 书房

真是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啊,整理手机 App 并没有消耗掉所有的扫除力,剩余的能量就开始让我继续找寻下一个目标。

书房,撩动了我的心。这里有很多关键的启动触发器:

  • 首先,我自己就很想继续整理、收纳;
  • 第二,书房日常有一个部分会被我们随意堆放一些东西,变成了仓库;
  • 尤其是过年,堆放了太多的年货,整个房间都挪不动脚了;
  • 我的好友 H 总恰好跟我谈到对品质的理解,激发了我更深层的东西(这个故事也极为精彩,直接影响了我 2019 年的生命关键词,未来找机会具体说)。

之后,我开始在朋友圈发布了几条整理过程的说明,从 1 月 31 日晚开始,到 2 月 4 日上午结束,那真是一直干到腊月三十啊!

整整四天的时间,我把一个十平米左右的书房彻底变了样!支持我完成这个任务的核心方法叫 5S 管理法,我把我理解的 5S 说一下:

  1. 先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出去,把这里书房清空
  2. 再把所有的地方都擦干净,一点灰都不要留
  3. 然后把所有内容进行处理,断舍离后再分类
  4. 对书房空间按找功能划分,标记标签再归类
  5. 围绕「维持环境干净整洁」,形成最小制度

上图是我整理过程中拍的一张画面,而下图则是收拾完的样子:

如果问我在过程中,除了 5S 方法之外,还有什么经验?我就想跟你谈谈关于「死角」的问题。所谓的死角,就是平时注意力不会集中到那里,但是,那就是一个毫无规划的仓库!这种没有觉察到的仓库,就会趁着你不觉察而耗损你的注意力。刚开始收拾的时候,我还只是想整理一下死角的物品摆放顺序,但是,整理完第一个死角竟然用了将近三个小时,我就知道肯定不能这么做了!于是,5S 直接上场,干掉了整个屋子的五个死角。我强烈建议你尝试着收拾一个死角试试看,它会给你带来很不同的身心体验,收拾之后,你会感到一种久违的成就感!

总结一下目前的进展:从开始动手收拾到今天已经 45 天的时间了,整个书房持续保持着这个状态。之所以可以一直保持,甚至还有一些细微的继续精简的工作,就是因为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最小规则:如果需要进入书房超过 10 分钟,在开始任何业务工作之前,必须拿出 2 分钟的时间,把所有要素恢复到指定的样子,然后才允许使用书房

我只是做到了这一点而已,就迎来了 45 天的整洁、干净的环境。嗯,规则不用多,真正好的规则,一条就够了,多了反而会需要花时间记录规则,又是一份浪费。

3. 办公室书桌

春节结束后,公司还没有开工,我就提前跑去收拾卫生。尝到甜头的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常态环境的影响有多大,越是顺心如意的环境,越是能给自己巨大的力量。于是,面对只有一个不大的书桌,我也安排出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去直面它。

先看看原来的样子:


其实,这是已经开始收拾了近 20 分钟的样子,很多东西已经搬走了,看上去还不是特别乱。要知道,动手之前的样子就是整个桌子上堆满了书、本子、记录各种灵感的 A4 纸和卡片,那绝对是启动我的扫除力的最好的场景。

我依然用了 5S 管理法的方法,这里,我再谈一个我的实践经验:

  1. 桌面上只能放每天必须用到的东西,比如说:被子、键盘、鼠标等,敞开区域的占满率最多只能到 20%;
  2. 身边的抽屉里只能放 3 天之内用到的东西,比如说:文具、文件夹、开发资料,封闭区域的占满率为 50% - 70%。
  3. 所有用来作为仓库的部分,必须远离自己每日的工作区。

总结一下,就是「触达距离、使用频率和物品占满率」之间的关系,距离自己越近的地方,物品必须是极高频的使用;物品摆放占据空间的比率严禁超过 70%,开放空间至允许到 20%。

这几条经验,我不仅在公司、尤其是在家里更是具体实践了,亲测极为高效,甚至还有惊喜:每次去仓库拿东西的时候,都会为自己遵循了要求而感到很骄傲,甚至还有一种被赋能的感受!

看看最后的样子:

和家里书房的管理方式一样,我也做了一个具体的规则:

在贴出这张内容的时候,心里有点点担心,怕被人说:「你怎么那么笨啊,一个桌子还要这样管理?不怕烦么?拿脑子记着不就好了么?」不过,想想看,现实可以说明一切,自己的桌面没有管理好,就是不如那些管理好的人聪明!所以,笨就笨吧,我有这个笨办法,也能把桌子管好,就不用担心别人的评价了。

不过,从我所遵循的「掌控原则」来看: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持续做好,才是掌控。能掌控,才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那么,笨就笨一点吧,多一些敬畏总不是问题。至于能否成为很聪明的人,那也不过是一种造化,我主动做好自己能做的,其他的也不用强求,随缘、随喜就好!

4. 电脑文件夹

最后,我还把我的电脑文件夹也彻底扫除了。

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有两个主力工作设备,其中存放了很多年的资料,占据了近 3T 的空间。

  • 公司办公室:iMac
  • 家里书房:Macbook Pro

整个过程用时 3 天,还是 5S 的管理方法,没有什么全新的方式,只是需要耐心。很多人不见得有这份耐心,可是,因为之前收拾的三个空间都给我赋能了,我也比较安心地完成了这次大规模的整理工作。

为了保持电脑文件夹的稳定,我还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逻辑:

  1. 本地电脑里不存放任何资料。苹果的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有:「文档」、「下载」,这里会被很随机地存放各种资料,这次整理,我把它们都清空了,并且严禁在其中存放任何资料;
  2. 付费购买 iCloud 最大的空间。iCloud 提供 1T 的空间,我把所有需要同步的文档都转到 iCloud 上,并且,只分为两个文件夹,一个是用来输出的文件夹(YCMentor),一个是用来日常生产的文件夹(My Files);
  3. 购买大容量存储设备保存过往备份。那些过往的照片、文档需要备份的,我又买了个 3T 的 NAS ,全部存到 NAS 里面了。

现在,整个电脑桌面、文档文件夹、下载文件夹都是空的。意外之喜是我竟然形成了非常旺盛的内在动力,说了无数次的每天收拾五分钟,我竟然可以确保完成了,可是,这个自我要求我已经提了将近五六年了,偶尔能做到几天,但现在竟然可以每天持续做到了。就拿电脑的文件来说,每天可能新生产 5-20 个文档,因为完成了分类,所以随手整理一下,1 分钟就搞定整个文档管理,那个感觉实在是太爽了。每一次很爽的体验,也就加强了我的内在动力,于是,也会更轻松、更愿意、更能够让它们保持整洁如初了!

5. 意料之外的收获

完成了这四个空间的整理并且保持了一个半月之久,给我带来了三条完全想象不到、只有靠扎实实践才能收获的体验,我来做做总结。

5.1 「空白」可以改变习惯,进而影响整个生命状态

空白是什么?这里具体指的是:

  • 手机中,两周不用的 App 被删除之后的样子
  • 书房和办公室里只要不用的东西就从桌面中消失
  • 电脑中每个文档都会在当天结束前被归档

空白会带来习惯的改变:原来,当我「精神状态不旺盛」、「因为事情多不知所措」、「觉得太难想要逃避」、「无所事事又不知干嘛好」的时候,「很东西」就会给我带来解脱!

随便一个经过精心设计,专门用来抓取我的注意力的 App、资料、文章就会把我本来就未被好好保护的注意力抓走。于是,越「多」的触发,我就会越有事情可做,也就会让我越不去正视那些我应该处理的事情、应该挑战的困难、应该突破的人生!

现在,当我再打开手机,想要放飞自我、随心所欲地混乱一下,却发现原来已经「习惯」的行为——随便点开一个就看一会的 App 都消失了。这时候的感觉实在是太奇特了,有触发没有响应,我就会产生一个觉察:问问自己现在究竟在干什么

无论是电脑上、还是桌面、还是书房里,所有的「让注意力无意识被消耗」的信息源都消失不见了。而这种连续的「改变」就会刺激我的反省心智,激发我的觉察能力启动,进而通过情绪来识别影响自己的那些事件,进而可以更好地做到直面现实、直面自己尚未做到的但是又很想实现的期许。

就是这样一次次地积累,竟然,把我的注意力调整到了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就像我在年目标课上讲过的那样: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你想要的事情上,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通过这 45 天的时间开销记录统计,我在价值生产上的时间投入,竟然从 58%左右直接提升到了 86%左右,提升了将近 30%。

而这就是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删除 App」动作开始的。

5.2 重视那些每天都会存在的烦心事

很多烦恼,如果只是偶发几次,每个人都会包容它;如果它们每天都会发生,那就会极为麻烦

尤其是很多小事,发生一次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怎么样,因为,它足够的小以至于人们就会无视它。但是,它就像一个被最小化的进程,依然会占据处理器的资源,即便影响不到,但是却会给人带来持续的内耗。

这种事情非常多,比如:

  • 一个常去的饭店,因为门口的马路中间增加了隔离带,就是要多绕远 50 米,可能就直接不想去了;
  • 一个大房子虽好,但是要住在远离市区,每天都要增加前往公司在路上堵车的成本,可能就不想房子了;
  • 一直带着一个谎言往前走,每天都承受着压力,还不如老实认错,抓紧承担自己的过错、立刻改进;
  • 购买床垫的时候选了便宜的,虽然只花了两三千元,没有买那个几万的,但是每天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无法体会到持续的愉悦。

说得高大上一些,这就是一个「边际问题」,每多一次就叫做「边际」。每多一次,并且是每天(或者颗粒度更小)多一次,你所投入的成本是否会增加?你所收获的收益是否会增加?这都是影响决策的关键。

以我这种天天要跟「知识」打交道的人来说,手机、电脑、办公室、书桌、书房其实是我的生产力工具(场所)

想想看,当我要生产的时候,这个工具可以很好地支持我来专注地生产,那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这个工具同时还承担着娱乐、生活、沟通等功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算一个复利数学题:

假如我每天使用工具 8 小时,那么:
A 类情况:这个工具只是生产力工具,8 小时都用来生产;
B 类情况:这个工具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只有 4 小时可以用来生产;
再假设,使用生产工具,每小时可以获得收益为 千分之一。

来看看这两个情况下,一年之后的差别是什么样的?

  • A 情况一年后的结果 = (1 + 0.001)^ 365*8 = 18.5143
  • B 情况一年后的结果 = (1 + 0.001)^ 365*4 = 4.3028

看到了么,差了四倍之多。可能很多人看不上四倍,内心觉得只有几十倍、上百倍才是差距。要知道,工具、环境这种基础设施,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它在身边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任何的关注,它依然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持续带来倍增的变化,日积月累后,那就是天壤的差别!

所以,每次收拾卫生,看似要投入了 3-5 天,成本很大,并且收拾前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那只是错觉!改变根本不需要多少天就会被感觉到、就能呈现出来。看看我这 45 天,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

5.3 重视「做」的力量

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待收拾卫生这个事情,好像不过是清理了环境、优化了工具而已,这种事情只要稍微勤奋一些的人都能做到,没有什么可说的。

可是,我不仅仅是为了收拾卫生,这件事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尝试着去解决「行动」的问题。所谓「行动」的问题,指的就是明明自己要做,但是就是无法开始、不能持续,最终无法做到、无法获得成果的问题

我的同事梓畅跟我说:如果,我们自己主张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我们凭什么去教授给其他人?

在她的启发之下,我开始把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件曾经反复想过,一直要求自己但是也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上,比如:忍受力和扫除力的循环。过去,我也不是不知道 5S 管理方法,《整理的艺术》系列在五六年前也读过多次;每次收拾完房间之后都信誓旦旦说自己再也不要乱七八糟了。可是,即便我发誓如果做不到我就砍掉一只手,那我真是不知道要砍掉多少手了(可能,就是因为从来没有砍过手,才做不到吧?)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才会这样?总是说到但是却做不到

你真是一个说到却做不到的人啊!」这种自我攻击的语言,确实会让自己觉得被惩罚了,可是,这种比起砍掉一只手来说毫无成本的惩罚,不过是对自己的从轻发落而已。错了,就要去认错,做不到,就去持续做。我不要对我的「每一次表现」而评价了,我要考虑「每一次表现」之间的对比、不同和变化。

即便我现在的行动力真的不够好,还不能说到做到,但是,我依然想要去做到。我做不到,就没有任何资格去教授我的学员,去挺直腰杆成为一个好老师!

即便我可能某一天还会觉得懒得收拾、即便我还是会想要不放松一天吧,即便我还不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收纳、整理的那个人,不过,我相信一点:我不要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我要慢慢变好!

只要我把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做好,45 天都已经过去了,难道第 46 天还会远么?

6. 结尾

如果,人生是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那么,每一个当下的你,必然不是整个生命中最完美的时刻。

所以,我们何必为了某一次的得失而深陷情绪呢?

  • 做得好的时候,要问问自己:「如果我还可以把这次的亮点持续保持下去,那我该怎么做?」
  • 如果还没有取得心仪的结果,同样也要问问自己:「那个地方有问题,我要如何改进这个问题,即便是很小的问题也可以?」

去做,才能知道答案,去做,才有切身体验。

未来,我想用我的「行动」让你看到一个不断改变中的易仁永澄。

附:三个小问题

第一点:问题:看完今天的内容,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请留言到评论区,我也很想体验到你的真实故事。当然,故事很长的话,你可以单独写篇文章给我,我也会通过公众号发布出去。

第二点:需求:每一篇文章中,我都会零散地包含着大量的知识点、经验、方法论,我希望未来有小伙伴帮我将这些点整理出来,以便复用。那么,如果你希望成为我身边的小伙伴,请尝试着整理本篇的技巧、方法、理念的点,将其整理到幕布中去,在后台发给我。如果做得很好,我会邀请你来到我的研发助力团队的。

第三点:彩蛋:连着本篇,到下周六,你一共会见到 4 篇公众号的推送,这几篇都都一个共同的彩蛋,如果你找到这个彩蛋,我会送你一份「力量」,我不便现在就把这份力量说清楚,下周六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