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4-为什么明明想要却不能开始行动,是因为背后有四个操控者!

1. 诶,我的每日必做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啊!

看到了好多类似的话:

  • 我见过所有的高手,每天都会读书
  • 身体那么重要,必须天天锻炼、健身
  • 如果你每天不反思,那你今天不是白过了么
  • 必须要持续输出啊,否则,你怎么知道你学会了呢
  • 习惯就是要每天都做的事情
  • ……

于是,作为一个不甘于只是做普通人、一个很想出人投地、一个活出生命精彩的人,我也要把别人说过的事情,都放到我的计划里,每日必做!

看,第一天,我全部都完成了,我要晒朋友圈,让大家看到我的用心和努力!第二天,好像漏掉了一个,没关系,补上去。第三天,突然事情很多,但是我还都坚持完成了。第四天,已经过半了,这一个周要过去了,有一两个没有完成也是可以被谅解的。第五天,诶,怎么回事,竟然有这么多没有做,这样是不行的啊,有人会笑话我的啊……第六天,算了,笑话就笑话吧,我就是个普通人,真是做不到啊。之后,不知道怎么得,我什么都不想做了,管它什么高手不高手的,就这样吧……

突然某一天,一个契机,无论是一篇文章、一个视频、一次分享、一个高手交流、一个身边的故事,又再次撩拨了内心的那根弦,我还是决定要再次动起来!不就是每日必做么,我就不信了。

于是,又开始了一个循环……内心戏还是那几幕,演员没换、剧本没换、结果也没换。

诶,真是不知道,我的每日必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算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吧。

2. 为啥,我想要做,可是就是不能动呢?

有时候想想,我有必要让自己那么努力么,好好的人生不过,去跟别人比拼什么「每日必做」啊 ?

你看,我的工作还是蛮好的啊,领导交办的事情、客户提出的需求、条线内同事们的协同响应,我都能按时按点完成啊。我有必要在工作之外去把自己搞得那么累么?

一篇名叫:《永澄:普通人如何做到持续高效能成长?》的文章中,给出了这样的一张图:

按照图中所说的:

  • 工作中,我是被动做事,但是可以做成,这已经很厉害了啊!
  • 每日必做,这是我主动选择的,即便做不成,我也算是人上人了吧?

「别骗自己了!」我对自己说,我明明就是想要,我就是想要变好、想要有影响力、想要帮助到其他人、想要出人头地,到底哪里错了?

为什么!为什么!如果做不到也就算了,可是,我连动都动不了!

要是有一天,我能够做到「想要去做一件事,就能开始去做」,我的人生绝对会变个天地!

3. 我请你看一场戏,帮你解决「行动无法启动」的问题

上面的内容,是我的一个教练客户问我的内容,他在我面前嗷嗷地喊完,然后很无助地跟我说:

永澄老师,我一定是病入膏肓了。别说什么人上人了,最小的小事我都没有办法启动!
你知道我感觉自己最挫的地方是什么么?
我有一块眼镜布,不大,就是眼镜店配镜的时候送的那种。这块眼镜布有点脏了,我想去洗洗干净。你看,我是「想」去洗的,但是,你知道么,我整整拖了两个半月,就是没去洗,啊啊啊啊,我真是要完蛋了。

嗯,问题确实不小。看着能量高涨的来访者,我带着他看了一场戏。

为了能有同样的体验,我现在想邀请你做一下准备:

  • 首先,请确认自己能够看完后续的内容,于是耗时 6-8 分钟;
  • 其次,请假想你现在就在我身边,我要带你去看一场「提线木偶」戏;
  • 准备好了就开始往下看吧。

什么是提线木偶?


From:Sagar Dani | https://unsplash.com/photos/BbOXC95sxlE

提线木偶是木偶戏的一种,把小木偶用线吊住关键的位置(手、脚、身体等),然后有个 操控者 在背后提拉不同的线,木偶就会跟着动起来。我想带着你看的就是这种戏,在中国也叫 傀儡戏

好了,请跟着我一起想象:我们中午一起吃了午饭之后,我邀请你去看一场木偶戏,你和我一起坐到了下面的观众席,舞台上出现了这部戏的名字:四个操控者。你很好奇,这是讲什么的呢?怎么起了这么怪的名字?于是,我给你做了一点点剧情简介。

这出戏讲了这样的故事:

一个名为「掌控」的操控者,他的职业是木偶演员,也就是操控木偶来演出的,但是,又有四个操控者,他们想要抢夺「掌控」的职位,甚至一度抢走了木偶的操纵权。而「掌控」没有放弃,最终逐一赶走了其他四个操控者,拿回了自己的掌控权。

这出戏之所以好看,是从「提线木偶」的视角切入,看待木偶背后的操控者的恩怨情仇!这就是戏中戏,最有张力的剧目啊!

为了更好的体验,如果你可以假装自己是那个木偶,感觉会更好,试试看吧?

4. 欢迎你,成为一名「提线木偶」

我有个好奇:

当你成为一个木偶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什么感受?有没有感觉到有人在控制着自己?

先去感受一下,再往下继续看。 为了方便起见,我直接把剧中的你称做「木偶」。

木偶,你抬头看看,现在就是那个名叫「掌控」的操控者,给你带来了生命!你们两个是亲密无间的合作者,每次演出前,「掌控」都会带着你去做准备,你们不会想太多,不管台下坐着是谁,你们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准备。演出的时候也是一样,很多新剧目,「掌控」并不是那么擅长,但他还是带着你,一点点打磨,最后把戏演好。

你们有个共同的认识:只要把能掌控的事情先做好,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一些意外情况,「掌控」需要修养几天,要有新的操控者来到你的面前,带着你去演戏。

4.1 不接地气的思想家

第一个接替「掌控」的操控者叫「不接地气的思想家」,他有个特点:

很喜欢问「为什么」。
只要他稍有一点点不满,就会开始问「为什么」,仿佛不想清楚,就不能开始行动

以前,「掌控」在的时候,你们都知道:启动一项行动可能要有一点准备时间。比如说:先准备一些资料、先提前回想一下之前的进展等。「掌控」会带着你去耐心地做一会。

可是,「不接地气的思想家」就毫无耐心。稍微有一点点耽搁,他就会表演出一种自以为的思考状态,他会问自己:

  • 为什么这件事我不能立刻开始?
  • 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好这种事?
  • 为什么我的状态总是不好啊?

除了这种「为什么」的问题之外,他们会在「行动」没有开始之前,停不下来地发问。仿佛,只有提问才显得自己在思考;仿佛,只有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才能开始行动。

「不接地气的思想家」很单纯,他以为自己提出问题就能思考清楚,然后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个道理虽然通顺,但是,他却因为没有具体的行动,只能落在盲目的提问、想象之中,飘浮在空中,不接地气。

别管他怎么表现,「掌控」早就说过了:很多事情不是能想清楚的,你必须要去做才能慢慢澄清。很多时候,你假装在思考,其实凡是不行动,就是在逃避。从来不做,就能得到答案,这怎么可能?

不过,即便你知道,你也很无奈,因为,你是木偶,除了表演他所要求的,你也毫无办法!

4.2 从轻发落的审判官

第二个接替「掌控」的操控者叫「从轻发落的审判官」,他有个特点:

总是在审判,批评外在、环境、他人,甚至自己。
你怎么总是做不好!你看看你,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你想要的!你怎么又失败了啊!我怎么用了你这个破木偶!

以前,「掌控」在的时候,你们都知道: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完成,那不过是反馈而已。你们会根据现实的结果去反思,究竟比自己预想的做得好、还是不好?如果好的话,好在哪里;如果有不足,要从哪里改进呢?「掌控」从来不会批评和攻击他人、更不会攻击自己,他知道那是没有用的。

可是,「从轻发落的审判官」一身戾气,稍微有一点点不满意,他就开始审判了,基本有两种状态:

  • 推卸责任:无论怪什么,一定要去责怪一个人、事、物。要不就是老板傻、要不就是同事蠢;不是天气弄的心情不好,就是隔壁装修影响睡眠。这就是典型的「便秘要怪地球没引力」,只要能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谴责他人,自己就能心安。
  • 造成内疚:如果实在觉得过意不去了,就开始审判和抨击自己。可以把自己说得各种差、各种难堪,各种不好,让自己懊恼、内疚不已,让人看着有一种隐隐心疼的感觉,觉得你真的是做了深刻反思啊!

「从轻发落的审判官」很分裂,他在审判他人的时候,会把所有责任都赖给别人,甚至可以莫须有,只要自己脱身就可以了;而在审判自己的时候,又非常严厉,说得自己都要痛哭流涕!

别管他怎么表现,「掌控」早就说过了:审判官是一种伪善,他就是为了什么都不承担,而同时,如果要承担就去从轻发落自己。他给自己的审判,就不是真正的惩罚,明明做错了,却没有任何让自己感受到痛苦的惩戒措施,只是说说那些毫无成本的话,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认错的态度。

既不承担责任,又不真正认错,还想好才怪呢!

不过,即便你知道,你也很无奈,因为,你是木偶,除了表演他所要求的,你也毫无办法!

4.3 瞻前顾后的胆小鬼

第三个接替「掌控」的操控者叫「瞻前顾后的胆小鬼」,他有个特点:

他从来不肯活在当下;
要么生活在过去,自我否定地说:我这件事情过去总是失败、就从来都没有做好过,这次也肯定做不好啊;
要么生活在未来,满心焦虑地说:如果我做了却没有做好,别人会怎么看我、怎么说我啊……
总是觉得:过去的人生没有得到好结果、未来的人生又不敢去,我到底该怎么办啊?

以前,「掌控」在的时候,你们都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如果不能好好直面当下的任务或者问题,只是一味地叨叨过去和未来,不仅没有用,反而会浪费时间。

可是,「瞻前顾后的胆小鬼」就是懦弱,别看他的眼光总是穿梭在过去和未来,但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屁孩儿。一旦遇到任何风险或问题的时候,他就会立刻变得什么都做不了。那真是前怕狼、后怕虎啊,走也不敢走、停也不能停,就是难受地自己耗着。

有的时候因为呆在原地不动,造成了损失,导致其他人来指责自己的时候,自己竟然会有点开心,因为,终于从那种自我折磨、左右为难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了,反而是一种解脱,仿佛只要有个结果就可以带来解脱,哪怕是个坏结果。而这会让人陷入一种可怕的循环:什么都不做——造成损失——被惩罚——安心,这个循环就是由内心的不安全感所驱动。 所以,他们总会被那些卖「心安」的人,收取情绪保护费。

别管他怎么表现,「掌控」早就说过了:胆小鬼就是一种受伤未被保护的状态,他非常敏感、脆弱,一点点事情都会让他陷入到崩溃。他瞻前顾后,但就是不看当下能做什么,他的情绪变化多端,可就是不去把注意力集中到可以执行的任务上。

真正的勇气,是明明知道前方有挑战,却依然带着恐惧从容地前行。

不过,即便你知道,你也很无奈,因为,你是木偶,除了表演他所要求的,你也毫无办法!

4.4 凭空妄想的完美者

第四个接替「掌控」的操控者叫「凭空妄想的完美者」,他有个特点:

他认为自己「最终」想要的,就应该是要「立刻得到」的;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进度这个概念,只有: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
奥林匹克精神是他的精神支柱,但是他只是看到了领奖时刻,却忘记了成绩背后的日常训练;
如果他不能一步走到终点、一口吃成胖子、瞬间取得荣耀,他宁可不动;
还要喊着各种借口:我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不能完美,我宁可不做!

以前,「掌控」在的时候,你们都知道:期待的结果在远方,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从期待到终点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要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不同状况要灵活应对、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这一路上,和自己预期不符的事情太多了,「掌控」这个操控者根本不关心结果好坏,是不是按套路出牌,他只会根据结果来快速调整自己,偶尔跑偏不要紧,重要的是最终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改进、迭代,走过去。

「凭空妄想的完美者」区分不了目的、成果、手段这三个概念。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甚至误以为别人能做到的,自已一定行,却忘记了很可能自己除了「都是人类」这个属性一致,其他的都相差甚远。从不考虑以终为始,不知道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只是以自己现有的能力、资源为出发点,做一步看看,但明明是在试探,却妄想一步走到终点(更关键的是,都不知道终点是什么)。从不考虑思路、策略、手段,反正就是我有啥、我能啥、我会啥,我就做点啥,人生如同乱跑乱动的一个点,绘制出一团乱麻的生命轨迹,最终把能量耗损在其中。

其实,「凭空妄想的完美者」只是外强中干,他会凭空妄想的背后是自卑,他不敢去面对曲折、坎坷,他只是希望用结果去证明自己很强大,但这恰好反映出他的弱小。弱小得生怕别人戳穿自己的虚荣,别说别人了,甚至自己都不敢去直面任何困难、挫败。无论找到什么理由,把自己说得多么完美都没有用。

不是不能追求完美,完美本身是一种价值取向,想要得到完美没有什么对错,但是,关键是要考虑方法。稍微安静下来想想看,走向完美的路都有一个必然的起点:从不完美做起。这个世界真的很有意思,如果你想快,就得先慢下来,如果你想做大事,就得先把小事做好,如果你想领导,就先要学会跟随。 能量一直守恒。

心存高远、脚踏实地,地面是什么样的,你只有走走才知道。 闪着金光领取奖牌看似万分荣耀,而挥洒汗水的每个瞬间才真正打动人。

不过,即便你知道,你也很无奈,因为,你是木偶,除了表演他所要求的,你也毫无办法!

5. 谁说你没有办法了?

是的,你只是一个木偶,必须在操控者的控制下,才能演出,在你出生的那天就已经决定了。

但是,这不代表你毫无办法,每个木偶都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究竟和哪个操控者来搭档,演好人生这出戏。

前面那四个操控者你可能有所体验了,如果你就是喜欢他们,那谁也不能干涉你。如果你希望拿回掌控权,那最佳的办法就是这个:找回那个最开始的操控者——「掌控」,和他一起来打磨、往后余生合演一出好戏。

鸡血喝起来很爽,但是,已经被那四个操控者控制了多年的自己,怎么才能找回掌控呢

为了帮助你找回掌控,我已经做了几个月的积累了,形成了一整套的「掌控体系」,各个环节都在细致地打磨中,先来看一下全局的图片吧:

关于掌控原则,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掌控你的行动,包括行动前中后,我们这篇文章就是讲行动前的;
  • 掌控你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达到;
  • 掌控你的态度,知道面对外部刺激要如何响应;
  • 使用范畴问题框架,学会如何澄清和解决问题来引导自己成长;
  • 掌控的最小循环:问题-行动-结果,用最小循环获得更大的掌控感;
  • ……

这么多内容能一下子就能全学会吗?我要是学不会怎么办啊?(看,凭空妄想的完美者在和瞻前顾后的胆小鬼对话!)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啊,真的能给我带来什么改变么?(不接地气的思想家来了!)

为了不让这四大操控者出现,我给你一条最简单的「掌控」方法,它是一条咒语如果你发现你的行动无法启动的时候(明明今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直在拖;明明跟自己说了无数次一定要开始,但还是去干了其他事;找了无数借口,比如突然有紧急事件发生之类的,但那件自己想做的就是没有做到;明明觉得这个任务不是问题,可就是被卡住了),你就念出这条咒语:

这件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我能掌控并且可以做好的部分是什么?
把能掌控的部分先做好。

注意,这条咒语在使用时,一定要心无杂念,除了这句话之外的任何一句话,都不要说、都不要问,只要你的心神一动,另外四个操控者就回来了

可能你觉得这个方法不就是「定念、转念、正念」么,不就是「短期焦点疗法」么……别管什么「不就是」,那是看不起人的不接地气的审判官在说话,让他不要出现!你要的就是用咒语把「掌控的操控者」找回来,他回来了,一切就变好了。

6. 总结全文

在时间和行动的关系(《永澄:普通人如何做到持续高效能成长?》的第五部分)中,我谈到了「时间轴上必然有行动发生」。基于这样的原理,如果使用 MECE 原则,我们可以把「发生的行为」分为两类:想要的行为不想要的行为

  • 想要的行为:和预期是一致的,想开始就能开始;
  • 不想要的行为:和预期不一致的,要么想开始却开始不了,要么想停却停不下来。

而不管哪一种「不想要的行为」,你都可以将其视为:自己期待的行为无法启动,也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几个关键点,采用戏中戏的方式展开:

  • 问题描述:行动无法启动;
  • 问题本质:期待和行动结果不符的问题,简单说叫:未达成预期;
  • 问题原因:问题原因有多种,但是,我在「身份层」中进行了讨论,谈到了四种内在身份,以及身份的特点、影响;
  • 问题解决:不同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依然建议使用「掌控原则」,并给出了最小行动。

一个人的「行动结果」是由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能力、环境、认知、心态、社会评价、心理预期、思维模式、习惯……在这种解释框架下,如果你期待解决自己「行动无法启动的问题」真的是难上加难。

我一直秉持着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牺牲一定的精准度、采用更简化的解释方式来找到解决方案,所以,我用了提线木偶的隐喻,本质是系统过程,如果你希望改变结果,就要改变系统。其实,你没有必要被「不接地气的思想家」附身,问这个「系统」里究竟是什么?而是直接换一个更高级的系统,更换一个「掌控系统」即可。毕竟,前人有那么多经验,我们为什么在还没有能力之前就去发明一个新的呢?先继承再创新啊!

好了,本文到这里结束,最后我留下一个问题:有的人说自己经常很想要,但是却很懒得做,自己什么都懒,什么都不想做。那么,这个问题要如何解释呢?如果让他把自己能掌控的先做好,他还是一句话:我懒得做。要如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

TM. 思维模型模块

TM.1 背景说明

写好文章很难,要有趣、有深度,要干湿结合,要打动心扉、还要启动行动。

我用自嗨式的写作方式,写了近 17 年的文章了,现在,也想要更贴近用户。因此,我开始在文章的逻辑推演中增加故事、金句、隐喻,让文章更易读、用户界面更好。不过,我的能力还不足,不足以把握干湿结合的比重。

要知道,文章中增加大量的认知引桥,虽然容易接受,但是这是以损失「长期学习效率」为代价的。 于是,我就会有个担心:读者如果读 high 了,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我的深意怎么办?读者如果没有读到文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错过了成长怎么办?(虽然,我知道,每个人对重要性的认知都不相同,但是,老妈子的内核真是让我有着这些奇葩的责任感,挥之不去啊。)

所以,在目前阶段,我找到了解决方案:

  • 写文章的时候,我按照用户思维去书写;
  • 文章底部,增加上我使用的思维模型。

这样,就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时,还能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给大家了,我也愿意多做一些工作,来影响我的读者提升更长久的学习效率。

TM.2 本文涉及的思维模型列表

系统过程。系统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输入 - 系统 - 输出,本文主体采用了大量的隐喻,把「输出:行动结果」比喻为木偶,把「系统」比喻为木偶的操控者。本模型为学科原理类思维模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方法,这种思考方法是情绪管理、行为类问题解决、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的基础思想。所有和模式有关的事项,例如:思考模式、行为模式、习惯模式、工作模式、商业模式等,都可以用该模型分析。
系统思维的六大关键概念 by 易仁永澄

The Hype Cycle。The Hype Cycle 被翻译为:技术成熟度曲线,这是 Gartner 咨询公司分析、推论、预测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的模型。本模型为方法论类思维模型,本文在第一部分中使用了该模型,讲解了一个人在完成「每日必做」中的表现。我在百度找到一张配图供你了解:

身心脑灵。身心脑灵由四个部分构成,身体感受、情绪体验、理性逻辑、精神灵性。这是深度助人行业中常用的划分方式,但是,这个提法是由我最早提出的,用「脑」这个要素,补充了常见的「身心灵」的提法,实现了用更好的思想结构来促进内在流动。本模型为经验类思维模型,本文在引导你进入剧场体验、假装木偶的时候调动了身心体验;用戏中戏的方式来激发内在灵性的生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了思维逻辑。

「身心脑灵」模型和其他要素的关系 by 易仁永澄

五大感知位置。五大感知位置是由埃里克森学院提出的「身心灵」感受模型,主要分为:自己、他人、抽来、过去/未来、全局五大位置。本模型为经验类思维模型,本文中要求读者想像「在台下看戏」,就是带着读者进入第三感知位置,这个位置的不断训练,极其有利于觉察能力、抽离能力、抱持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都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加速器。

五大感知位置 by 易仁永澄

逻辑层次。这是 NLP 大师罗伯特• 迪尔茨提出的解释现象的思维框架。不同的人的思考水平会停留在不同水平上,当识别出不同人的思维重点,就可以很好地支持对方成长。整个模型被划分为务虚和务实,上三层都是务虚的,而务虚不是虚假,而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如果「行动无法启动」 ,就是第五层出现的问题,根据逻辑层次模型来说,这是因为上四层:能力、信念体系、愿景都出问题了。在:《永澄:如何用一个「小问题」干掉自我攻击?》的第三部分,也讲到了用愿景的力量突破阻碍,也是使用了这个逻辑。

心智模式。卡罗尔• 德韦克的《终身成长》提到了成长型心智模式和僵固式心智模式两种划分。本文把僵固式心智模式进行了再次划分,并且,将成长型心智进行了落地化操作,提出了「掌控原则」。后续文章会将该原则不断拓展,让你更好地理解、拥有成长型心智模式。

最小知识模型。这是阳志平老师提出的模型,他认为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都是因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如果要理解这个学科,要知道它解决的核心问题、一级话语体系(类似心理表征关键词)、二级推演体系;如果要以生态思维来应用这个学科,要知道它的三个最小:最小模型、最小故事、最小行动。把握好最小,就可以很好地上手。

TM.3 推荐混沌研习社的课程

混沌大学,是李善友老师发起的新时代创新式学习组织,我在其中已经三年多了,说实话,这三年里,可以和一群用思维模型来思考问题的人在一起,那种感觉是无比好的。用思维模型思考问题,虽然上手门槛比较高,但是,后期个体发展速度极快!

恰好,混沌今天五周年了,我也想给混沌送出一份礼,推荐我的读者参加混沌的学习,你可以直接扫码加入。

通过我的二维码加入的伙伴,请将你的付款信息截图发至:cc@runwith.cc 邮箱,并留下你的微信 ID,我会联系你一起学习思维模型的!

Team:团队

  • 选题:易仁永澄
  • 文章书写:易仁永澄
  • 编辑团队:张新锋、王牡丹、韩MM、狂奔的麦克
  • 配图:亚菲、易仁永澄
  • 统筹:伊拉

ChangeLog

  • 190328-使用公众号推送后续部分内容 by 伊拉
  • 190328-完成全文的书写 by 易仁永澄
  • 190326-使用公告号推送 4.2 部分之前的内容 by 伊拉
  • 190324-完成初稿 4.2 部分之前的写作 by 易仁永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