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9-永澄: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成功的方法

1. 哼,再难的事情,我也要搞定它!

最近在写一个教程,一共五节课,我写到第一节课就卡住了。

看这张图,就是我在写稿的过程:

  • 认认真真地开了个头,刚写了一句就不知道要怎么继续了
  • 有了一些灵感和想法,用特别蓝色的字体标注出来
  • 然后写了个引子,就觉得哪里不对,然后在旁边写了批注
  • 之后又换了一段重新写,开始思考如何提出问题
  • 还是写不好,再次开始……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已经连续卡住几次了。当时我心里就在想啊:「我就不信了,这么个东西我还写不出来?」

可是,对着文档里的空白处,我打下了个符号「1.」,然后又停住了。

好在,我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各种困难,我是有策略的:立刻停下来反思

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要知道,思考带来行动,行动带来结果,现在,我的结果未产出,说明我的思考出问题了。那么,我必须要对思考再次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新的行动。

我就不信了,什么能够难住我!

2. 得不到结果,一定是能力不够

于是,10 分钟又过去了……

「1.」和「开发感受」之间承载了我的十分钟的困扰。然后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我发现我从一开始可能就有问题,一个十分钟的课程,应该先把时间划分好,然后再补充内容才对啊。

感受写完之后,我刚准备继续开发,突然想:还是跟我的镇司法师——梓畅说一下吧。指不定她有更好的办法呢?

果不其然,她说:

你怎么能一开始就想把一份成稿写出来啊 ,你这个期待就是有问题的啊,你总是说,先要交付一份自己满意的,然后再改啊,难道,你就想一次性把满意的完成么?
难道不应该先把你所有想到的部分全部写出来么?然后再把内容开始拼装,之后,不断更改文字,把内容改好么?
你知道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么?5 分钟的课,他需要写出一万多字,然后再改上五六遍,给到编辑团队才能发出来啊。
你就先把你能想说的都说出来吧,卡在这里也没有用啊。你不能掌控那么多点,干嘛同时做那么多呢?

是啊,这才是好方法啊,根据我的 RSQC 模型(在公众号后台输入:RSQC 关键词,查看模型)

RSQC 期待有效性调整模型 by 易仁永澄

我在短短的时间里,想要一次性把内容写好,并且这个内容还要开头起的好、立意要高远、前后要关联,我的能力又没有储备到位……所以,范围大、质量高、进度急、成本小,还想做成,那就有点做梦了。

按照梓畅的想法,我找了九名伙伴,开了个语音会议,让他们来提问,我负责回答,充分发挥我的优势能力——答疑。用一个优势和劣势进行联动,带动劣势的补全。所以,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就形成了四十多个相关问题的解答,很多原来没有想清楚的地方也都搞明白了。

3. 自我反思出问题,也要给自己赋能

事后,我对这件事的全局进行反思,我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 我从卡顿里找到另外一种途径来突围,需要经历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 这样的模式需要占据我多少时间?
  • 让我可以对事情重新反思的触发器是什么?
  • 如果我重新再做一遍,我会在哪个点上有所改进?
  • 从这件事情中,我能获得哪些经验?

反思,就是持续地自我提问,用问题带动自己回到曾经思考的状态中,再去看看当时未曾注意的地方,然后找到可以优化改进的要素,并在未来促进自己改变。

经过一系列反思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一个问题:二元思维依然比较重

最早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我的朋友大雨哥。他在西门子任职高级项目经理,手里的项目最少也是十个亿起,我和他交流了没有几次,他就给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永澄,你的二元思维比较重。什么是二元思维,就是非此即彼,在一条线的两端。并且,你还比较极端,要不就在最左侧,要不就在最右侧。
能不能增加一个全新的维度,获得一种全新的变换呢?

2017 年他给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也借由这个问题把「维度」、「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的三层系统原理」给打通了。

知道到做到之间,通常有一条鸿沟,需要你不断受到挫折,持续践行才能有点滴积累,改变才会慢慢出现。

就拿这件事来看:

  • 一个极端:真的勇士。这个勇士充满着力量,但是缺乏一些智慧,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抡起自己的斧头,大声喊着:我有斧头,我可以用斧头干掉一切困难!
  • 另一个极端:无奈放弃。勇士尝试了一段时间,如果还未突破的话,就会瞬间放弃,扔到一边不去做了。

可是,在匹夫之勇和无奈退出之间,就没有生长出一个智者的形象,用头脑和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

看向过去,要理性客观,要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看向未来,要感性热情,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其实,我也不是没有成长。原来,从勇士到放弃,从放弃再到慢慢爬起来,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之久;而现在,从放弃到爬起来,可能就在一两天之内就会解决,并且会找到更好的方式解决,而不是再用蛮力。

判断成长的标准,不是一次事件的好坏,而是对比前后事件之间是否发现明显的变化,多考虑同比和环比,而不是某一次的绝对值。生命,是用对数坐标系来衡量的,在绝对值的坐标系下,没有衡量的意义。

4. 在日常找寻支持的方法论

事后再回想这件事的时候,又有一点感慨:最近,我的认怂策略很好用啊!

所谓「认怂策略」,其实是我新发展出的方法论,专门用来解决困扰的方法论。每当我感觉自己遇到困扰了,就启动这套方法。这套方法还在迭代,但是,基本框架已经有了,主要有 5 步:

  • 识别困扰。当我遇到超出预期、并且反复尝试几次却没有效果的情况;
  • 寻求帮助。立刻找到我的同事——梓畅;
  • 关闭理性。找梓畅交流这个情况,要关闭自己的觉察、抽离、理性、演示,就把被困住的感受先说一下,然后再说遇到什么事情,把自己的想法再说清楚。之后,让梓畅给建议。这一步有个非常关键的点:一定不要装,不要装作很厉害的样子、什么都想过了,感觉什么都懂,就是把最真实的部分说出来。
  • 恢复理性。说完之后,在梓畅发言之前,就把理性启动,并且,进入到记录状态。这里的关键点是:一定要记录,记录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你避免情绪的干扰。
  • 找到方案。让梓畅一个劲儿地说完,因为她的内在格局极大,同时,又是掌控原则的践行者,所以,她总能找到当下最合适的方案先动起来。

我的方法不见得对你有帮助,但是,一个明智的人,真正关注的是「思考过程」而不是「思考结果」。他会这样思考问题:

  • 永澄的这五个步骤其实是在解决什么问题?
  • 每个步骤里要解决的细节问题是什么?
  • 我是否遇到和他同样的问题?
  • 他的思路要如何应用到我的身上?
  • 我可以用他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一个什么问题?

这样,就可以把另外一个人的思考/行为结果进行「反编译」,然后用到自己身上,带来行为结果的改变。这才是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文章、看看永澄出糗的事情而已。

5. 不愿低头,是因为自己不够厚重

再回到这件事情本身,我认为自己最大的进步,其实还是「认怂」。怂这个字很有意思,听上去的感觉有点贬义,但是,文字的构造却告诉我们要「从」「心」,是遵从本心的意思么?开玩笑说是可以的,可是,我还是想把它的含义谈清楚。

记得很早之前认识一个韩国的叔叔,在中国办厂。他说他之所以在中国,并且也会一直在中国,是因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我好奇,中国文化最打动他的是什么,他说:

中国的文化寓意深刻。就拿小麦来说,越是成熟、饱满的小麦,到秋天的时候越会低着头。

我最早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应该还在上高中。因为学习成绩很好,所以,看各种人、各种事都不服,虽然这句话很打动我,可是我依然不服气。

到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求助、什么是能力圈、什么是臣服,我才知道灵活和弹性,要比执着更重要,毕竟,刚则易折。越长大,越想去处理人类共同的基本问题,例如:原则和效率到底要如何平衡?而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一胜一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厚重才懂得低头,平和才能更好生发。

6. 要成功,从相反的方向做起

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有个特点:你越是想要一个什么结果,你的做法越要从相反的方向去做。

就拿这件事来说吧,有的时候,越是想要立刻达成,获得结果,做法却是先铺开,再收敛。看上去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不这么做,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再说一个例子:某个小伙伴特别期待别人能够喜欢自己,于是,就在说每句话的时候都要尽可能表现的非常美好,但是,让人看上去却有一种很不自洽的感觉,明明就没有那么好,却要装出很好的样子。所以,我就跟她说:

你肯定是这笔账没有算出来:
错误的方式是:你以为你装得很好,把自己弄得感觉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是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正确的方式是:直接让自己去呈现真实,充分暴露自己的问题,让他人和高手指出来
你以为这会被人看不起是不是?错!越是觉得会丢脸、你越找不到对的着力点。
什么是「对的」?答案是:在「改进方法」上努力,你要知道当犯错了之后要如何改进,并且拥有自己的改进方法论。这样,别人指出你的问题,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论去改进,然后就会成长起来。
那么,别人会怎么评价你?他们会说:虽然这个孩子之前一般,但是她每次都能改进,一次比一次好,看来这个孩子很靠谱,未来应该也会很有成就!

你看,让别人认可的方法,竟然是先把自己不好的地方充分暴露出来,是不是,又从相反的方向在努力?

还有更多类似的句子,比如说:要想快,就要先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要想多,就先从少的地方开始钻研;要想灵活多变,就要从僵固笨办法开始;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从细节开始……

其实,老子早就说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三十六章

7. 总结

这是我对自己一次问题的反思,这个问题大约只发生了 15 分钟,可是,深度反思的价值就在这里:从一个小点拓展开去,在多个维度形成关联。

利用深度策略,获得对世界更为广度的认知,就是反思的妙处。

反思,对思考的再思考,对可能性进行再一次拓展,你很值得去做一下试试看。

TM. 本文使用到的思维模型

情绪公式。情绪=现实-期待,因为现实就是现实,是一个非人为干预的项,所以,如果有情绪就相当于期待有问题。那么,情绪就是触发反思的重要触发器,当有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去思考自己的期待出现了什么问题,并且可以和 GC 分析一起,进行假设优化,提升成长的效率。

情绪处理五步法。①觉察情绪,感受到自己有一些异样了,可以用一个问题问自己:我当下感受是什么?这是什么情绪?②接纳情绪,允许自己出现情绪,尊重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充分感受这种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感受。③积极意义找寻,去耐心询问自己,这个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是什么?④找到解决方案,找到积极意义后,就可以使用 GROW 模型来分析解决方案,找到行动的落脚点。⑤自我激励,给自己一些鼓励,开始去执行行动。

GROW 模型。所有涉及成长、发展、改变、期待实现、问题解决的框架式模型, 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你期待离开当下的位置,要去往另外一个目标,这个模型就立刻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出现:G-目标不清晰,O-思路策略未思考,R-对自己现状有错误认知的问题。

RSQC 模型。期待管理模型,可以用来对期待进行调整。模型包含四个要素:范围、进度、质量、成本,这是期待有效性分析的约束性要素,每个要素调整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具体请参考:《永澄:一个模型解决目标达成中的纠结问题》

解决问题的三层系统。有的问题会陷入循环状态,例如文章中提到的二元思维,就是典型的循环问题。而解决循环问题的思路就是:升维。当发现自己被一个问题持续卡住,就不要在问题的表象中努力,而是思考如何增加一个全新维度?具体请参考:《永澄:问题的唯一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永澄:为什么有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

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化,它的核心问题是:你做成了这件事,采用了什么方法?本质逻辑是:不关注系统输出,而是关注系统的稳定性。方法思维的前提假设是:任何一件结果,只要被做出第二次,就一定有方法,掌握方法越多,就越容易产出成果。我们来试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可以使用方法思维,那么,你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反编译。所以,去学习一下反编译吧,你的效率将会出现几十倍的增长。关于反编译,我的好朋友钟慰老师,给了一段解释:

很多人纠结「反编译」这个计算机术语,我尝试解释一下这个词在计算机里意思。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永澄老师老师想让计算机做一件事情,比如读书。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怎么读书,计算机如何知道该怎么做?

永澄老师需要把怎么样读书拆解为一个个步骤,并且写下来,这个动作叫 「编程」。

写完,会面临第二个问题,编程写下来的是人类的语言,计算机不认识人类的语言呀,只认识0和1,怎么办?这时候需要一个类似「翻译」的工具,把人类的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的语言,这步就是 「编译」,编译得到的是一个软件。

这时候永澄老师就可以使用这个软件读书了,他不用关心计算机到底是怎么读的,只要使用就可以,开心。(你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黑盒子—— by 永澄)

这个时候,雨悦小姐姐看到永澄老师看的这么开心,她也想用这个软件来读书,该怎么做?她可以直接拿来用,但问题是永澄老师这个软件是私人定制的,雨悦小姐姐怎么用怎么别扭,她得自己想办法。

她会产生冲动,我是不是要改一改这个软件,适合我来使用。难题是软件用的计算机的语言,这可不懂,没法改。所以要把软件再变回程序,这步就是主角:「反编译」。

反编译得到的是程序,接下来就好办了,雨悦小姐姐看看永澄老师是怎么编程的,一步步是怎么写的,找到跟自己相关的步骤,修改一下下。

再编译成软件,就好用了,完美!

要点 1:视频。这个部分的内容,我在「永澄说成长」的直播里讲过一次,但是,我当时围绕的重点并不是本文的内容,而是如何处理情绪的逻辑,具体可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按钮进行查看(第47期说成长《认怂!如何更好地遵从本心》);

要点 2:反思。如何做好反思呢?我留下一个线索:从提问开始。试试看,文章中,我向自己问过哪些问题,让我打开了再一次的思考呢? 请把你的发现留言告诉我吧。

要点3:活动。今晚八点我们会在「幸福进化俱乐部」公众号发起名为《让你的改变发声》活动,征集大家通过实践我们提供方法后发生改变的真实故事案例,据说会有俱乐部神秘福利,还请期待。

Team

  • 选题:易仁永澄
  • 书写:易仁永澄
  • 编辑团队:张新锋、王牡丹、曾雨悦

ChangeLog

  • 2019-03-29 书写文章内容 by 易仁永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