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07-如何实现好的休闲

永澄:掌握三大关键知识,处理休闲和勤奋的关系

1. 节假日,是检验成长水平的关键手段

投入在个人成长这个领域久了,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每到假期结束的时候,就会有人遇到困扰

这种困扰很特别,不是说因为假期又结束了,也不是因为没有好好把这个假期过好,而是觉得自己的状态好像散了之后再也回不来了,整个人懒洋洋的,感觉浑身上下没力气。

果然,就在今天早晨—— 2019 年的端午小假期结束,就有个伙伴来找我:

职场人士好像很多都是这样:平时忙忙碌碌的,工作压力不小,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整个人就一下子放松了,可是,再想紧张起来,却好像很难,甚至要用好多天才能恢复。

然后,他们就会说自己非常懒散,对自己非常不满意。之后,感觉无伤大雅,于是就忘记了,而一旦节假日到来,仿佛就陷入到这个怪圈了。

2. 想要高品质的假期,这三个关键点不能缺

如何让假期更轻松,同时,回到工作岗位可以立刻调整回原来的状态?这个问题不是个多复杂的问题,各类前辈大神们都早有论述。从各家各户的观点来看,我认为有三大核心要素:

第一点:你必须知道你的假期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是不是很简单?比如清明节,就应该休息 3 天啊,那么假期就是 3 天结束啊。从表面来看,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现在的讨论是要解决问题,很多人之所以遇到问题,就是因为第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清楚。我有一个公式:休闲时间 = 假期总时长 - 工作时间 - 转化时间。我用后面的两个要点,来解释一下这个公式。

第二点:你必须全情投入到休闲状态!很多人看了前面的公式可能会纳闷:「为什么假期的总时长还要减去工作时间?」其实,没有什么好纳闷的,想要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得那么清楚,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被动,领导一个吩咐,不管干什么都得停下来,先把领导的安排做好;自己成为中流砥柱能够掌控的时候,脑海中时不时地就想着自己的那摊事儿要如何推进。可是,越是不容易,越是要建立很好的区隔,要不断捍卫每件事情之间的边界,不要混淆。

其实,公式中要去除工作时间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赢得时间,而是换来专注。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小时候老师就说:学习的时候就专心地学,玩的时候就开心地玩 。突然想起来,经常有新手妈妈问我:「老师,我照顾孩子太花时间了,怎么样能够又照顾好孩子,又好好学习呢?」我总是跟这些妈妈说:「先好好照顾孩子吧。以前可能要好好工作的时候,着急结婚了;现在有孩子了,又着急工作了;如果你现在不把孩子陪好,等未来要享受人生的时候,又要给熊孩子买单了,能不能专心地做好一件事?」

中国的各种文化都会讲到「定」的智慧,和尚救人就总有一个教导:「你扫地的时候就好好扫地、挑水的时候就好好挑水」,如果不能定念,就难以转念,更无法正念。所以,安心地活在每个当下,也就不会因为过去而懊恼、因为未来而焦虑了。

第三点:留下充足的转化成本。啥叫转化成本?也就是你从「休闲状态」转回到「正常状态」,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我们借用佛洛依德的「三个我」的解释来看看这两种状态的不同:

  • 休闲状态:通常是「本我」在起作用,它更多的是考虑享乐、满足、体验、愉悦等感受;
  • 正常状态:通常是「超我」在起作用,它更多考虑的是外部要求、标准、自我约束等内容。

想想看,从一种「机器」的控制,切换到另外一种「机器」,这里一定是要投入成本的。尤其是「人」这种机器,不确定性极高,而很多人也没有训练过如何控制这两台机器的切换,这种转换成本就是很高。所以,你要为它留足时间。

3. 一个实例:我是如何安排我的假期的?

就拿这个清明节来看吧,我是这样核算的:

首先,一定先核算时间资源

  • 假期的总时长为:3 天,我没有外出计划;
  • 其中一天爱人要值班,说明,这一天我必须全力陪伴孩子;
  • 另外还有两天的时间,没有别的安排都会陪爱人和孩子(平时创业根本没时间陪伴);
  • 孩子通常早晨 6 点就起床了,晚上 10 点才能睡,我干脆就别安排其他工作的事情了,安排了也没有时间做。

其次,查看是否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通常,承诺出去的事情要完成。在这个假期里,有两份工作要做:秋叶时间管理训练营的开营仪式 和 一次教练支持。这两项都在第二个假期的晚上完成,并且不能改期。因此,我提前和爱人商量了,我需要把这个时间留出来,她主要来照顾孩子。

第三,设定转化成本。我是这样核算我的转化成本的:

  • 身体是否可能疲惫?很可能,因为要带孩子出去玩,估计我和爱人要看最近的电影,估计有一天、两天会熬夜,身体会处于疲惫的状态,那我需要假期最后一天要好好休息。
  • 系统是否要重启?一定要的,估计这两天我不会安排计划、不会记录日记,本周的大量工作事宜都会从认知中卸载下去。如果要重新开始,我需要 2 小时左右的加载思考时间。
  • 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在系统转换的时候,我会回顾一下这两三天里,最值得纪念的 3 个点,回想 3 个点就够了,第一,这样可以留下精华,其次,节省时间。然后完成本周的回顾,再根据 4 月份的目标安排,以及本周遇到的问题来设定下个周的计划和安排。最后,还要重启我自己的自我管理系统,要重新梳理其中的问题,下周要迭代的一个点。

这样算完,我需要 4-5 个小时的时间。因此,假期的第三天下午 4 点,我就进入了状态调整了,到晚上十点,完成了所有内容的整合,期待第二天的工作。

总结一下我的实际案例,整个 3 天的假期,我的休闲时间大约在 2 天附近,对于一个正在事业发展上升期的大叔来说,时间很长了。另外,有一些联想:田径比赛中,运动员跑完之后,都不能立刻停下来,而是要继续再跑跑,让心脏使用;健身的时候,即便是休闲,也是轻量有氧运动,而不只是呆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都要先倾听、尊重来承载,然后才能带着她的情绪走出来。这些点都是状态转换,都是需要投入成本去做的。

4. 你并不是懒,而是忽视了太多细节

本文其实是「懒」这个知识主题的第三篇文章,前两篇分别为:

前两篇文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懒惰可能的原因,用四象限工具并通过「感受上是否舒适」和「持续状态的时长」两个维度,将人们常说的懒惰问题进行了划分:休闲、风险、问题三种类型。

恰好昨日休假,也有人问了我这个问题,我就把上图中「休闲」部分的问题写篇文章解决,也就是上文的内容。

这里做一下总结:

  1. 很多人把休闲当成是一种懒,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这种观点拿来做什么用?如果是用来诋毁自己、让自己陷入情绪、以让自己逃避真实的问题,那是要小心的。如果只是口头上随意说说,那也就不打紧了。
  2. 如果想要休闲得更好,我有三个建议:①及时止盈,也就是你要知道自己的假期什么时候结束?②在休闲的时候就要心无旁骛地投入;③给为状态的转化留下充足的时间。
  3. 休闲时间一定没有你想得那么长。

此外,上文其实只是围绕着「放假」而谈,任何一种假期、休息时间,其实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忽略了目的去看手段,必然会陷入短视,为了让休闲更好,而不是一种普通的懒散、或者成为找不到问题的借口,我建议读者务必要清楚:休息的目的是什么?

图中我给了答案:休闲的目的是为了储备能量,再次启动下一次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你要掌握好前文提出的关键知识点。

5. 关于「休闲」的懒,我的三大建议

文章写到这里,我的目的基本明确出来了:

之所以会写本文,其实是深入展开关于「懒的三种形式——休闲」这种状态的知识点。我期待读者能够了解:休闲,是一种很好的「懒」,它能够让我们快速补充身体、大脑的能量,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下一次挑战。
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休闲,要好好地休闲。想让休闲过程品质更高,休闲结束后可以更快地回到日常状态,你需要知晓三个关键知识:及时止盈、全情投入、留足转换成本。

围绕着目的,我必须强调以下三点,也作为建议给出:

  • 首先,作为「懒」的一种,「休闲」是必须的,不要排斥休闲。别因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切换自己的状态,干脆就逃避休闲。有问题不可怕,毕竟,这是迭代的重要信号,出现问题就说明自己的能力要更新了,这是好事。
  • 其次,休闲是有目的的,它是为了让自己下一阶段更具力量,所以,一定要认真休闲。真正的认真休闲,就是要活在当下,就是要充分体验生命中的各种变化。
  • 最后,真诚地面对自己「状态转化」这种能力是未经训练的事实,正视才能有力量去改变。可以把每一次十几分钟的休息都拿来当做练习,学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有步骤、流程地启动自己的常态工作系统,快速恢复到常态,才是关键。

6. 结尾

关于懒惰的三种分类,今天谈完了最简单的这种:感觉舒适、持续时间短的休闲式的懒,总结一句话就是:要懒、为了能量要经常懒、要有方法地懒

下一篇文章,我要澄清:感觉舒服、投入时间久的那种懒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是什么?要如何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能够让自己动起来?

要点1:检验。这个假期开始前你是否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些计划?学习的、生活的、娱乐的……你是否遇到了文中小伙伴类似的情况?检验之后你发现了实际执行和原计划设定中有哪些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干扰因素有哪些?

要点2:实例。你是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假期安排?或者说,你是否愿意给我们分享以为你主要是根据哪些因素来安排自己的假期计划的,为啥是这样的安排?

Team- 选题:易仁永澄

  • 书写:易仁永澄
  • 编辑团队:元元、张新锋、狂奔的麦克、王牡丹
  • 配图:易仁永澄

ChangeLog

  • 2019-04-07 书写文章内容 by 易仁永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