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24-用三根筷子吃饭
永澄:替朋友问一下,如何用三根筷子吃饭?
1. 他很努力地在训练
我这个朋友很有趣,他一直期待让自己变好而不断改进。 最近他遇到了一个困扰,希望我帮他解决一下,事情是这样:
以前,他吃饭的时候只用一根筷子,尽管他可以用一根筷子穿过食物,无论吃什么,都会觉得有困难,感觉很麻烦。所以,他就想办法解决这种每天会出现多次的麻烦。
他开始探索,很快就发现一个「秘密」:如果把两根筷子一起用,之前的麻烦就可以立刻搞定了。
他是一个积极思考的人,面对这一次的改进,他追问自己了一个问题:既然两根筷子比一根筷子好用,那是不是三根筷子就会更好一些呢?
他开始努力实践验证,不过,这一次并不像之前那样顺利,无论他怎么调整用法,都感觉三根筷子不好用,他认为可能是因为筷子根数还不够多,于是,他还在继续增加筷子的数量,探索用更多筷子吃饭的方法。
同时,他也向我求助,如何才能把三根或者更多筷子同时用好呢?
2. 我这样的朋友好像还不少
看完我这位朋友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评价他?
是不是感觉他有点傻,有点笨,或者有点蠢?
说实话,我这样的朋友还蛮多的,你看他们的表现:
- 想要提升写作能力,于是规定自己每天都写 500 字;
- 想要做好任务管理,于是每天研究任务管理软件如何使用;
- 想要提高效率,于是每天都在修改自己的计划,想要把计划调整到完美;
- 想要读书,于是立下Flag每天都要看一本书;
- 想要减重,于是花大量时间去购置装备、办健身卡;
- 想要提高工作效能,于是拼命地干活,把时间占满;
- 想要攻克一个困难,于是不断去探求困难背后的原因;
- 想要做好公众号,于是找各种方法去刷阅读量;
- 想要提交一个完美结果,于是就不断研究怎么能一步做到;
- 想要集中注意力,于是一直在思考怎么集中注意力;
- ……
不知道你看了我这些朋友的表现,又有什么想法呢?有没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有一种他们并没在关键点上努力的感受?
3. 你能不能看出他们的相同点
当这一个个看上去完全不同的表现摆在面前,有没有发现它们其实长得有点像?你是否可以找到它们共有的相似规律呢?
我把上述问题都抽象一下,提炼了它们的共同点:每个问题中都谈到了「想要」做一件事,紧接着就是这件事具体的「做法」。
我把抽象的结果符号化,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公式:
A + B,Then C。
其中:
- A:「想要」;
- B:一个「大约」可以满足「想要」的方向、想法,或者说是个灵感;
- C:自己可以执行的一个「做法」;
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旦「想要」什么,就不假思索地跟随「灵感」投入「做法」。
不知道你想的和我总结的是不是一样?
这时,你会不会好奇,人们不都是这样做事的么?这也好意思叫规律么,这不是说废话么?
确实,很像废话。
废话如果只是说说也就罢了,可如果真的是按照「废话」的方式去思考,我朋友发生的上述这些问题也一定会出现在你的身上。
4. 这个想法哪里错了呢?
「想要」,追随「灵感」,投入去「做」。人人都会这样想,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会出现「我要用三根筷子」吃饭的笨拙感呢?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对错」,很多时候,自己努力做事,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用不用三根筷子是自己的事情,别人评价与否,自己不用那么在意。
不过,如果自己也觉得笨拙,也觉得有些不爽,就必须要认真思考一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究竟要从哪个地方改进?
我从原理的角度具体谈谈: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一件事情能高效推进,不被别人笑成笨笨的样子,要有 5 个关键要素,分别是「想要」、「目的」、「结果」、「做法」、「挑战」,我们逐一来看。
- 想要。这个「想要」,可以只是一个感受、灵感、想法。我经常说,要敢于想、敢于要,想都不敢想,还敢干什么?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具体、可以模糊,都没有关系。常态:绝大多数人在谈到「想要」的东西时,都会谈比较大、比较模糊的想法。我把这种「要得大、模糊」的灵感状态,称为「灵感未酝酿、未澄清」状态。
- 目的。目的是你「想要」背后价值和意义的描述,只要人们有所行动,无论做了什么:专注、分析、恐惧、拖延、争吵、抗拒,一定有背后的价值,人们只会围绕着自己认定的价值做事。常态:人们在谈「想要」的东西时,通常不会深入思考自己的目的,而最多只是粗糙、浅薄地提一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常态,才会导致自己目的不清、过程不持续、遇阻时没动力的状况。
- 结果。结果是你「想要」事情背后「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样子、状态的描述。描述结果的方式主要有①SMART 原则;②让小伙伴们去感受你的结果是否已澄清,你根据反馈去继续澄清;③自己持续实践、解决关键问题,去不断澄清,针对「结果」的思考。这些会非常耗能,人们通常会感到辛苦,这种辛苦来自于:不仅要想清楚结果是什么,还想要说清楚目的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更近一步判断实现某个目的为什么是对应这个结果,而不是其他结果。常态:对于结果,人们总会随便想一想,得到一个粗浅的答案就开始行动,由于没有想清楚结果,就会按照「资源导向」,以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为出发点去执行,而不是按照「价值导向」,围绕着价值效能去做事。
- 做法。做法是取得结果的方法。做法可以是经验、技术、工具用法、流程、方法论等,无论是什么做法,关键是你能够在执行前确认,用这种做法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常态:由于人们按照「资源导向」的方式去执行,所以,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完成「可以看到的眼前结果」,而不是为了完成「最终的、符合目的和价值的成果」。那么,整个格局就会变小,虽然做法看上去是对的,但是,往往南辕北辙,就会出现「用三根筷子」吃饭的问题。我们也将这种问题称为:手段目标化,也就是说,明明要实现目的,却因为想结果太费脑,懒得想,于是在手段上设定目标,不断努力却无法获取应得结果的行为模式。
- 挑战。在去往最终结果的路上,一定会存在着开始规划时没有想到的「挑战」,我们也将其成为「困难」或「障碍」。常态:挑战是我们在一开始不容易想到的,当你去往最终结果的路上,必然会出现挑战。有两种策略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面对:①降低阻力,把大困难缩小;②提升动力,不断强化目的和价值,让自己突破挑战。这两点的方法我在后续说明。
5. 我要如何使用这五个要素呢?
我们来把第一种思考方式称为:想到就去做。对比五大要素来看,这种方式不去考虑目的、结果、完成结果的做法、可能遇到的挑战等。这是一种「模糊的思考,随意的行动」,确实表现得很努力,但是,总会陷入到「低水平的勤奋」中。
关键问题就出在「因为思考太累了,所以懒得思考这个问题」上。
其实,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也都知道思考的价值,可是,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因为累而不去思考的情况呢?虽然说,人人都懒得思考,可是,为什么有人就不懒呢?有人就可以思考得很好呢?
答案是:方法。
思考是有方法的,有流程的,你只要把这五个要素组合起来应用,思考能力就会提升,做事的效率也会提升。
你可以借助以下的自我提问话术来问自己:
- 「想法」:我想要的是什么?
- 「目的」:这件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注意,在描述价值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形而上,而是做完这件事情之后立刻可以得到能让自己实实在在感到满足的价值。谨慎谈到一些类似于爱、平和、利他助人、拯救宇宙的价值,那只能说明你很不务实)
- 「结果」:当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你认为目的就达成了,价值就取得了?能否更加清晰地描述那个结果呢?
- 「方法」:要取得结果,你有哪些方法呢?有什么策略和思路?
- 「挑战」:现在,你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困难、障碍是什么?(这些挑战,解决了之后你就可以一往无前了,找到它们、干掉它们)
6. 如果我懒得用这种方法怎么办?
我也经常懒得用一些方法,毕竟,如非必要,我们为什么要成长呢?
面对「懒」的问题,我还是给出两种方案:
首先,不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在所有事情的思考上,想想都觉得累。就去找一件事去尝试、验证,这件事尽可能符合以下要求:
- 你很想要
- 你现在还做不到
- 高频发生
- 比较刚需
- 反复失败,形成挫败感
这种事情太多了,比如:开会的时候敢于当众表达,每天书写工作总结,下班的时候把办公室收拾干净,把体重减掉10斤,把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一下,每天跑步5公里,想要在微信等推送通知的时候不分心,把自己定的计划按时完成,找一个兴趣爱好去做……
注意,找到「想要」后,一定要去核对一下,是否符合:高频、刚需、做不到、有挫败,如果找到了,就去投入思考。这种事情一旦发生改变,很有可能会给你的整个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种方案是渐进提升。在想要、目的、结果、做法、挑战中,你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开始训练:
- 「挑战」:先去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一旦这个挑战搞定,就可以提升一大截,这个挑战是什么?
- 「目的」和「结果」:澄清目的以及目的和结果的对应关系,是区分入门思考者和进阶思考者的分水岭,一旦达到这个层级,就从执行者进入到了管理者的层级,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对应的效能就会明显改变。
- 流程打通。整个思考流程能够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面对各类「重要」事项,都能够很灵活地思考目的、结果、做法和挑战。
在这里没有谈到「方法」的问题,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每个部分中都非常重要,之后我也会单独谈谈关于方法思维、方法积累的相关问题。
所以,面对自己「懒惰」这个阻力,就先聚集注意力到一件事上,然后分阶段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7. 本文谈的究竟是什么?
我问你个问题,看看你会如何回答:
我想模仿一下本文第二部分的那个问题列表来描述一下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描述了一种情况:
我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于是,我就拼命地去做,只要去做就能得到!。
而这个现象背后投射的「笨笨」的问题就是:只是随便去做,是很难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那么,这个想要、去做、得不到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我提供了一个包含原理、关键要素、步骤流程、训练方法的解决方案。分别是:
- 原理:缺乏思考,行动就会低效;
- 关键要素:想要、目的、结果、方法、挑战;
- 步骤流程:后面我会提供一份流程图给大家;
- 训练方法:从必须做的一件事开始,分阶段训练。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 结尾
以前,听我的国学老师讲过三个词的辨析,还蛮有趣的:
- 愚:表示心之角落,假设心走到角落,就是钻牛角尖;
- 笨:竹子里的一层薄膜,笨就是最小的一层薄膜,却怎样都点不破;
- 蠢:蠢就是乱动,原意虫子萌动的样子,后来表示春天的虫子乱跑出来。
愚笨和天分不足有关,不用强求;蠢和缺乏思考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训练,避免陷入蠢之中。
所以,我还是建议我的朋友,吃饭就老老实实用两根筷子,如果有精力就研究点别的事情去吧~
附
认蠢。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曾因为没有在关键点上努力做事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之前的文章和直播中我都曾提过要「认怂」,而「认蠢」亦是如此,这些都是我们直面问题时候的一种选择。关于「想要、去做、得不到问题的解决呢」你还有哪些办法?欢迎在下方参与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