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替朋友问一下,如何用三根筷子吃饭?
1. 他很努力地在训练
我这个朋友很有趣,他很期待不断改进自己,让自己变好。
最开始的时候,他用一根筷子吃饭,怎么吃都觉得会遇到问题,除了可以用筷子穿过食物之外,再没有办法用筷子吃东西了。他很苦恼,面对一根筷子不容易吃饭的困扰,他想彻底解决。
所以,他开始探索,很快就发现一个秘诀,原来,用两根筷子吃饭,之前的问题终于搞定了。
于是,他开始思考:既然两根筷子比一个筷子好,那是不是三根筷子就会更好一些呢?
他又开始了实践之旅,截至目前,他依然感觉三根筷子不太好用。所以,他拜托我问问大家,如何把三根筷子用到更好?
2. 我这样的朋友还在很不少
你会怎么看待我的这个朋友呢?你怎么评价他?
是不是感觉他很傻?很笨?还是很蠢?
说实话,我这样的朋友还蛮多的,你看他们的表现:
- 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每天都写 500 字;
-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任务,于是每天研究任务管理软件如何使用;
- 想要提高效率,于是每天都在修改自己的计划,把计划调整到完美;
- 想要读书,于是每天都要看一本书;
- 想要减重,于是画大量时间去购置装备、办健身卡;
- 想要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拼命地干活,把时间占满;
- 想要攻克一个困难,于是不断去探求困难背后的原因;
- 想要做好公众号,于是找各种方法去刷阅读量;
- 想要提交一个完美结果,于是就在研究怎么一步走到;
- 想要集中注意力,于是一直在思考怎么集中注意力;
- ……
不知道你看了我这些朋友的表现,又有什么想法呢?有没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受,有没有一种好像没在关键点上努力的感觉?
3. 你能不能看出他们的相同点
面对这样一个个完全「不同」的问题的时候,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规律。
如果你可以梳理一下规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我把这个变成一个公式:
A + B,Then C。
其中:
- A:是「想要」
- B:一个大约的方向、想法,或者说是个灵感
- C:做法
组合在一起就是:当「想要」某个「灵感」的时候,于是,就投入「做法」。
不知道你想的和我总结的是不是一样?
这时,你会不会有个好奇,人们不都是这样做事的么?这也叫规律么?这不是说废话么。
确实,很像废话。
如果只是说说废话也就算了,如果,你就是按照「废话」的方式去思考,那类似于我那些朋友例子的问题也一定会出现在你的身上。
4. 这个想法哪里错了呢?
「想要」某个「灵感」,于是就去「做」,到底哪里做了?为什么会出现「我要用三根筷子」吃饭的笨拙感呢?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对错」,很多时候,自己努力问心无愧就好了,用不用三根筷子是自己的事情,别人评价与否,自己不用那么在意。
不过,如果自己也觉得自己笨拙,也觉得有些不爽,那还是要考虑考虑,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从原理的角度来谈谈,这个想法需要在哪几个要点上做补充?
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一件事情能够持续高效推进,不被别人笑成笨笨的样子,要有 5 个关键要素:
- 想要。这个「想要」,可以知识一个感受、灵感、想法。我经常说,要敢于想、敢于要,想都不管想,还敢干什么?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具体、可以模糊,都没有关系。常态:绝大多数人在谈到「想要」的东西时,都会谈比较大、比较模糊的想法。我把这种「要得大、模糊」的灵感状态,称为「灵感未酝酿、未澄清」状态。
- 目的。目的,是你「想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的描述,只要人们有所行为,无论做了什么:专注、分析、恐惧、拖延、争吵、抗拒,一定有背后的价值,人们只会围绕着自己认定的价值做事。常态:人们在谈「想要」的东西时,通常不会深入思考自己的目的,而最多只是粗糙、浅薄地提一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常态,导致自己的目的不清、过程不持续、遇困没动力的问题出现。
- 结果。结果,是你「想要」的这件事,如果背后的「目的」得以实现,那么,具体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描述结果的方式,主要有:SMART 原则;让小伙伴们去感受你的结果是否澄清,你根据反馈去继续澄清;自己持续实践、解决关键问题去不断澄清。常态:结果的思考会非常耗能,人们通常会感觉到辛苦,因为不仅要想清楚结果是什么,还要说清楚目的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判断实现某个目的为什么是这个结果,而不是其他结果的选择?因此,人们总会随便想一下,就开始行动,由于没有想清楚结果,就会按照「资源导向」,以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为出发点去执行,而不是按照「价值导向」,围绕着价值和效能去做事。
- 做法。做法,是取得结果的方法。做法可以是经验、技术、工具用法、流程、方法论等,无论是什么做法,关键是你能够在执行前确认,用这种做法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常态:由于人们按照「资源导向」的方式去执行,所以,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完成「可以看到的眼前的结果」,而不是为了完成「最终的、符合目的和价值的成果」。那么,整个格局就会变小,虽然做法看上去是对的,但是,往往南辕北辙,就会出现「用三根筷子」吃饭的问题。我们也将这种问题称为:手段目标化,也就是说,明明要实现目的,却因为想结果太费脑,懒得想,于是在手段上设定目标,不断努力的样子。
- 挑战。在去往最终结果的路上,一定会存在着开始规划时没有想到的「挑战」,我们也将其成为「困难」或「障碍」。常态:挑战是我们在一开始不容易想到的,也就是说,当你去往最终结果的路上,必然会出现挑战。那么,面对挑战要积极应战,积极应战的核心策略有两点:①降低阻力,把大困难缩小;②提升动力,不断强化目的和价值,让自己突破挑战。这两点的方法我在后续说明。
对你要持续做的,决定要突破的事情,多想想前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