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08-信息管理掉坑全纪录
写这篇文章,我就是想说说,对于「信息」的管理,我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在为期 16 年的探索中,我掉了多少坑!
然后,开始新的探索,尝试全新的「信息管理」方式。
2003 - 2005 年,一个极端分化的骚年
2003 年,有三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 我组装了自己的电脑;
- 非典肆虐北京;
- 我认识了大我两级的师哥——俊哥;
2003 年非典肆虐北京,我作为一个从来不逃课的好学生,自然不敢翘课回家。当时的我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于是,在 5-9 月份的封闭期间,宅男的我,基本上就做几件事:
- 用拨号上网,下载音乐和电影;
- 用内网,和同网段的哥们姐们打 CS;
- 在学校的 BBS 中灌水;
- 每天下午四点,全校消毒,我们就会坐在甬道边看学校的美女。
因为 BBS,我认识了我的师哥——俊哥,一个喜欢玩多媒体软件的理工男,他后来因为成绩优异留校当老师了。跟着俊哥,我学了 Photoshop、Fireworks、Flash、Dreamweaver、ASP、非编等技术,图书馆的这些书基本被我看遍了。这些投入给我带来了各种技能,让我拥有了后续留校担任老师的机会。
回看那几年,我的信息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 信息输入:基本靠图书馆的书籍(当时上网太慢,搜索引擎很不发达)、上课听讲、师哥口述;还有一类信息来自于学校的内网,当时 BT 盛行,有一些电影、音乐通过 FTP 的方式在内网里传播。
- 信息管理:我翻了一下之前的硬盘,发现保存的文件有两大趋势,要么就是电影、音乐的文件夹,要么就是各类学习素材,总得来说就是:玩乐 + 为了兴趣而学习两大类别。
- 信息使用:玩乐的信息就用来打发时间了,我竟然在 2003 年年底拿了一个北京市大学生电竞第二名的好成绩……而学习方面,我完成了两个国家级精品课项目的多媒体支持,拿到了大学留任的 Offer。
看看当年的硬盘内容:
很多内容都已经找不到了,以前电脑的一块 160GB 的硬盘坏掉了,导致信息大量丢失,痛了很久,之后假装无所谓,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生命里有块地方消失了。
2006 - 2009 年,一个大学老师
那整整四年的时间里,我负责各类多媒体技术的课程讲授、学校网络搭建、演播室建设、多媒体工作室建设和运营、学生活动组织、班主任……
我看了下当时的硬盘,其中的两块硬盘中的文件夹为:
里面真是乱七八糟的,也没有见到分类,这种信息管理真是很奇葩啊。我觉得我不应该是这样啊,上大学的时候文件夹都摆放地那么整齐,怎么到了工作却变成这样了呢?抑或是我后期整理硬盘,随手放成这样了呢?
再看另外一块硬盘,里面确实有整理好的资料。逐一翻看其中的内容,那些日子仿佛又活现在了面前。比如说班主任的工作、学生工作室的各种赚钱项目……
2010 - 2016 年,进入了笔记时代
2010 年,笔记软件突然在国内出现,从 Office 里的 Onenote,到Evernote,之后又到为知笔记,我开始了从「电子文档的管理」转向到「笔记文件的管理」中来了。
这是七年前的文章了,现在还能找到它的痕迹,你可以在这些地址中看到相关内容:
-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482
-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484
-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487
从此,「信息管理」的噩梦期也开始了,主要有几个关键大坑(当时看上去,觉得帅到爆):
信息管理大坑:全收集
任何一个真正搞自我管理的人都知道「全收集」这个词。
全收集是一种机制,它期待通过一种方式,把自己从外部接收到或脑海中涌现出的所有信息进行统一记录,以提高信息输入、整理、检索效率。
2012 年,雷宗扬有一篇文章谈了他的全收集系统:
这篇文章一出,瞬间引爆了学习圈(当时的互联网学习圈,没有今天这么广泛,就是那很少的一群人),这种高级的整合,让每个人都非常兴奋,终于,我们可以把各种输入渠道进行整合了。
这确实是很高级的方式,很多技巧我至今还在使用。
不过,当时尝试的时候忘记问一个关键前提:「这个方式的适用边界是什么?」因为这个前提的缺失,导致后续一个大问题的出现。
现在回看会发现,这套体系的关键点为:
- 核心假设:电子化是好的方式,所以,要把一切纸质的内容电子化,然后统一收集、统一管理;
- 核心逻辑:只要电子化,就可以纳入印象笔记管理,一切都会变得方便。
用现在的视角看这两大核心,依然觉得无比正确,但是,只要问一下「假如已经做好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的收益?对自己的核心目的有什么提升价值?需要投入什么成本?」这几个问题问出来,这套逻辑就很难走通了。
我把曾经掉过的坑直接描述如下:
- 这个流程的目的是「统一收集」,这是很好的思路,可是,统一收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之所以要信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和创造,那个时候,我完全忽视了这一点。
- 管理的过程是「用小投入博得大产出」,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产出,这种全收集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产出,但是,它的投入也很大(因为,系统每多一个节点,复杂度就会成指数级增长),简单来说,为了支持创造,这种管理方式的投入产出比太低。
- 它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输入的便捷,会导致信息量暴增,势必引出新的问题——如何对如此众多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一旦开始思考和实践这个问题,那就陷入了手段目标化的悖论之中,具体内容我在下一条里有说明。
总结这种方式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使用者因为「目的不清」,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段」上,而信息的剧增,会导致「手段」越来越重,给自己带来完全不必要的压力和挫败。
信息管理大坑:分类整理
你看我的文件夹变化,就会发现从无序到有序管理的痕迹,随着电脑里的资料变多,「分类」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对「文档」的分类管理的「收获感」,也被我带入到了「笔记文件」的管理方法中。从此之后,我就开始长达六七年的探索和试错。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还写了《分类理念及实践》一文:
-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737
另外,还有一篇《强力底版的多领域实践》:
-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835
这都是与分类有关的探索。
可是,坑就坑在:无论你把分类做得怎么好,它都会再崩溃掉,很难像中图法一样维护成一个很好的分类体系。
于是,在这些年里,我的分类原则、分类逻辑换了一次又一次,甚至换了多个笔记软件,每个笔记软件中都有若干个名为「过往暂存」的文件夹,存放着那些分类失败了的电子文档。
甚至,我还做过一个分享,名叫《谁都有一些不愿打开的「暂存」》
分类这个大坑我是到 2017 年附近才解决了,解决方案是:
- 停止「为了分类」而「分类」,改为「为了创造」而「分类」;
- 将知识生产分类三大阶段:灵感创意、项目实施、成果管理,只对后两个阶段进行管理,绝不在前期进行分类;
原则调整之后,分类变来变去的、很多类别里空无一物、类别莫名其妙地变多、系统越来越重、维护变得越来越难等问题就会随之消失了。
2016 - 2018 年,一个恶性循环
你看,因为这两个大坑的存在,我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全收集」可以将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起,有利于管理,于是,就会形成全收集流程,并且配置全收集的相关工具,启动了很爽的信息收录的进程。
因为全收集的便利性,导致了信息的暴增,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管理的,为了解决有效管理的问题,「分类」作为一个必要手段就出现了,目前我用过的最好的方式就是「5S 方法」。
不是说分类不好,而是在信息管理中,分类的逻辑、结构总会出现变化,为了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投入的成本也会提高,管理低效的问题必然会愈发严重。这就是一个自指悖论:我越是为了提高管理效果,管理效果就越低。
当这种悖论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我就会放弃全收集和分类操作,反正我觉得自己也挺好的,何必一定要用这种奇葩的方式让自己为难呢?
可是,放飞自我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重要的灵感、信息,有的时候再回找的时候,更是会抨击自己:为什么不好好把信息管理做好呢?
随着这种对自己的不喜欢的加重,我开始考虑再用全收集 + 分类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你看,这是一个典型的耗能循环,看似不断努力,实则没有任何改变。根据《改变》一书来看,这种陷入自指悖论中的努力,都没有改变系统的结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掉坑教训总结
正是因为这个关键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积累的环节做得很不好。也促使我发布了上一篇文章,号召关注这个问题的伙伴跟我一起来解决问题。
总结一下之前掉坑的教训,我觉得有 4 个关键点要给大家说明:
第一,越是觉得对的事情,越是要明确价值和意义。全收集和分类听上去对不对?肯定是对的。有没有价值呢?当然有了,否则怎么可能是对的呢?但是,手段正确和目标明确是两回事,人们所遇到的低效问题,就是因为目标不明确,在正确的手段上努力却最终导致了南辕北辙。
第二,信息管理的目的是:知识生产。既然要以终为始,就要知道我们对信息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人们就要进行知识生产,一切不利于知识生产的动作,即便看着是对的,也要停掉。
第三,目的明确之后先谈策略,而不是手段。没有经过目标管理训练的人,就会形成「Have Do Be」的工作思路,只关心自己有什么,围绕自己有的东西进行工作。如果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Be Do Have」,既然目的是要进行知识生产,那就要先考虑策略,也就是回答:什么方式可以最直接地支持知识生产?或者问:知识生产的关键心理表征是什么?你会发现,答案不是信息管理,而是:
- 消除压力:只有在最放松的时候,创意才会涌动;
- 意料之外:创新来自于对过往要素的意想不到的重整;
- 激发灵感:大脑本身就是混沌结构的,如果非要分类清晰,不利于重整的发生;
从这些角度来重新看待信息管理,衡量它的关键指标变成了:「是否可以让自己放松」、「是否有利于意料之外的发生」、「是否保持混沌和秩序的同在」。
第四,只要不爽了,要赶紧反思总结。看我现在侃侃而谈,感觉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其实,我的反思还是太慢了,让这件事已经发生多年都没有处理掉。要不是我最近在「掌控原则」上努力,不知道这个问题还要拖多久、耗能多少个循环。 方法不变,结果不变,这是系统思维的核心金句,而我却一直被绑定在不变的方法上。这是用时间换来的教训:如果自己反复感觉不爽了,赶紧学习,调整方法,看看结果是否可以改变。
结尾
我已经开始了新的实践,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单一维度信息管理。目前已经在尝试中了,等我实践一个月之后,再写篇文章和大家交流心得。如果你对信息管理感兴趣,记得阅读前一篇文章,加入到社会化共创中来吧。
首批通过入群审核的名单(共计 31 位,以首字母顺序排位):
啊毛、爱吃的十六、白露、coe、蔡蔡、曾雨悦、番茄、寒冰、浣心、简一、静、卡卡兮、狂奔的麦克、蘭夕子、李小咪、琳琅、鲁鲁、美人鱼、琴、山粉圆子、守心、思佳、斯雯、文案精灵、伍静、贤莉、燕子、杨杨、有军、余遥、梓轩。
请以上昵称伙伴第一时间联系我们的Up小姐姐(微信号:18769117536),她将邀请你加入我们本次活动群,本次活动的后续安排也将在群内通知各位。
本次未能入选的伙伴后续也还有机会继续加入,请关注我后续文章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