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20-创造 = 新体验
在《永澄:普通人如何开启创造能力》一文中,我谈到创造的定义就是新体验,本文来说说这句话背后的原理。
1. 先放松自己,创造并没有那么难
很多人会「默认」自己没有创造能力,他们会认为那明明是高手、一个大组织、一个国家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创造就不是自己的事情。
这种「限定性的自我认知」,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
- 说自己没有创造能力,是因为过往发生了一些故事、接受了一些信念,认为创造的时候压力很大、很痛苦,为了避免痛苦,就找到这样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借口。
- 说创造不是自己的事情,一方面是推卸责任,另外一方面是一种自我说服的内在对话。仿佛有一个想要迸发出的创造力(人们天生就会创造),而另外有个自己在不断劝服着他,先别出来创造了。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正面积极的价值及意义。
所以,你「无意识默认」自己不能创造,背后的价值有两点:让自己可以「不去」遭受痛苦,还可以让自己「避免」纠结。
不过,「不去」、「避免」是一种很强的「逃避」的力量,并不是真正的「价值」。你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假如,我拥有这个世界最大的勇气,做任何事情都不害怕,我也可以将我内在创造的天赋释放出来,那么,在「创造」的这条路上,我想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人和人的不同必然带来答案的不同。
不管你要做什么,都希望你能够调整一下内心对「创造」的定义:创造就是新体验。基于这个定义的「创造」是一种非常好的定义方式,它非常轻松、简单,毫无压力,同时,投入其中也是极其愉悦的、有很持续的成就感。
2. 体验者是如何表达体验的?
体验是什么?从字面的意思来看:
- 体:身体
- 验:验证
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百度百科
看看上面这段文字,这是一段「定义」,是一个个「概念」的组合。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段引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理解」来自于「体验」。如果你对定义中的每个「词 」、每个「概念」都有体验的话,你会点头说:「是的、是的,这个定义说得特别精准!」反之,你会感觉很懵,甚至出现「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合到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情况。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体验」是什么,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体验」是什么吧。(第一个体验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
来,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动作:
请放下你的手机,然后伸出你的双手,用力、快速地拍手。
不用担心你的「用力、快速」是否符合标准,你就拍手就好了。
拍完之后,现在请你回味一下,「手」刚才有什么样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进入关键的一步:请让你的「手」来「说」一下「手」刚才的感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个游戏我在社群里带着大家玩过,大家纷纷「说」:
- 有压迫感
- 疼
- Pia
- 接触的时候有一定的压感,但是速度太快,转瞬而逝
- 撞击
- 这就是日常的冲突吧,强烈而短暂,越强烈的事情越不持久
我要求的「说」是:用语言、有声音的方式来表达,要求的不是让「你」来「说」感受,而是让「手」来「说」。
这时候,大家都会有点懵,他们纷纷问到:「手」没有「嘴」,怎么能说呢?
我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现在想想看,如果你是「手」,你又没有长「嘴」,你要怎么表达自己的经历、感受呢?
等了有三两分钟,大家讨论了一会之后,我给了我自己的答案:不可能!如果你是体验的主体,你是无法把体验表达出来的,因为,你并不是嘴,嘴也不是你。
这句话比较绕,可能有人会争执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嘴,我就是能说出来,哼!」我就不解释了,本文略过。
你以为自己可以用「甩手」、「做手势」就可以表达「手」的体验,但是,那依然不是「手」的表达,而是「手」藉由「脑」再驱动「手」来实现的。想一下,如果你是五脏六腑,你能「甩手(心肝脾胃肺)」来表达么?
说到这里,我要得到一个关键结论了:体验的主体无法表达体验,体验只能通过某种机制,由表达器官再现。
体验,是一种感受,无论你是否张嘴说、用大脑思考、或者形成艺术作品,感受都在。只是因为「某种机制」的不同,每个人所最终表达的质量各不相同。
3. 亲身体验为什么是一切的关键?
既然要讨论原理,就要把概念定义清楚,我们现在来明确定义一下三个概念:
- 经历:经历,是沉浸在其中所占据的时间过程。
- 具身认知:在这种时间过程中,身体会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形成一种认知。就好像你拍手之后,一定有具身认知,无论你的意识是否关注到,这种认知是具备的。
- 概念:为了把「具身认知」表达出来,人们通过表达器官进行表达,那些「表达」是由一个个概念构成的。
我们通常说的「体验」是把上述的「经历」和「具身认知」组合在一起的说法。
说到这里你是否能够明白:承载概念的载体,例如语言,永远都是遗憾的,它只能表达「体验」中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尝试着想一下:拍手的时候,有几个人同时说了「概念」:疼。但是,每个人的「体验」是相同的么?每个人手掌接触的范围、碰撞时的压力、接触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么?每个人的身体是一样的么?
如果理解了这个,就能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
即便我们表述的「概念」是一样的,背后对应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推论有了,有的道理就很容易解释了,比如:为什么,你学了别人的「概念」,反而过得越来越不好了?
因为,你只学了别人在体验之后,不断总结的「概念」,而没有得到他的「经历」和「具身认知」,也就是没有得到他的体验,没有体验你就无法驱动概念。而别人的概念如果和你原有体验有一小部分交际,会让你的原有体系很容易出现不自洽的情况。
再比如说:为什么你问很多年长的人一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他却只给你说老生常谈?比如,你觉得自己很焦虑,找高手询问,他会告诉你:「你去做好当下就好了」、「少就是多啊!」。看上去这些道理你都懂啊,怎么一点没有具体指导性呢?因为,看上去只是几个字,背后却对应着他人生丰富的体验。道理是经历千山万水得来的。
所以,一个更简单的逻辑浮现出来了:
如果你没有「经历」,就不会有「具身认知」,没有「体验」的支持,怎么塑造「概念」呢?
很多人学了大量的「高维概念」,例如「熵增」、「系统原理」、「价值思维」、「目标管理」,怎么学都学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能只是显摆自己有这些概念,而没有和自己的体验进行关联,没有体验怎么可能驱动概念?
很多人说「人生啊,重在体验!」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体验不仅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基础的、关键的、最核心的事情。如果没有「自己的」体验,你是将无法整合外部任何的资源。
经历是体验、思考是体验、阅读是体验、交流是体验、情绪波动是体验、睡觉是体验、吃饭是体验、呼吸是体验……
如果,我们能够关注「每个」体验,你会整合更多的具身认知,就能够更好地整合外部资源了。 所以,你看看很多人,他们就是在不断实践,看似学得比你少很多,但是,他的理解力就是强,一个事情过来之后,他很快就明白了,也知道怎么做了。
4. 创造,就是新体验
很多人认为「创造」这件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觉得「创造」必须由很多高大上的东西组合、构建而成。其实,这样的认为都是一种「恐惧体验」带来的「自我保护」罢了。
创造的关键是:重组。重组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 尝试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出人意料的组合
- 尝试将已有的「材料」用到意料之外的地方
- 在意外的情况下活用已有的「材料」
不管是什么样的创造,它所能调用的「材料」都是「已有的」,你不可能调用任何你没有的东西。
什么是「已有的」?
材料就是体验
所以,请牢牢记住这三个字:
新体验
可是,我们日常得多忽视「新体验」啊!
为什么忽视?就是因为身体没有长「嘴」啊!
「你」活在你的「身体」之上,「身体」在「时间」上一直在体验,但是,它不能说话,大量它想给你说的话,你都没有听到。
如果你可以有了「体验」,尤其是「新体验」了,你会有什么不同呢?
大家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 elian晓莲✅: 真是任性的高能加餐,谢谢大大!想起武志红的书:《身体知道答案》 」
(其实,我在讲的是:人生创造、赋能循环-释放一切、赋能循环-潜意识流动、反思、觉察能力、抱持技术、目标达成的基础原理)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根本不关注自己的体验」的这个问题,我强制大家必须在第一个周的「一元化笔记」实践中增加了「强制反馈」。
并且,在反馈中要求增加第一条:我今天的新体验是什么?
如果,你不是在完全一模一样的动作,比如流水线上的固定动作,那么,你的每个行动背后必然有「新体验」。
如果你能够更敏锐的发现你的「新体验」,就可以通过我在第二个周提供的技术:「从体验到语言的萃取技术」,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内在资源。
如果,你期待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标准要求,你会发现:
所有行为都是全新的体验!
记住这个结论,这样,你的创造力会爆棚的。
你可以想想看,即便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在不同的时刻,环境、光线、心情、身体状态都是不同的,一定也是全新的体验。
如果你觉得这是全新体验,就会去思考和之前的体验不同的是什么?给自己什么启发?生命就有了创造力。
如果你觉得日子一复一日,那日子也好不了。
我们 还是落脚到我们的「一元化笔记」中来,请记得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在刚刚的过程中,我有哪些「新体验」,这些新体验可以给我的人生带来哪些不同?
每次都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耐心等待时间引爆你的创造力!
一件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 可以有这么多的“体验”
现象延伸出概念 概念延伸出“道”和哲学的境界
谢谢老大 分享“新”的思考和感受体验
结合老大的内容,谈一个对我触动的来自对记忆的研究。
自古以来,我们都把记忆都和「机器」「存储器」联系在一起,70年代末,英国心理学家巴德利做出了突破性研究,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
这也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标志成果,虽然还是以「存储器」的思路来研究。
随着新证据的不断出现,这个研究在二十年后获得了突破,巴德利教授自己修正了模型,他把记忆的「机器」隐喻换掉了:
在舞台上,画面、声音等等其他会互相混合,产生超越元素特征的意义。这里使用了一个舞台的隐喻,在这个舞台上,演员、舞美、音乐等等相互混合 ,可以被观众所接受,产生对戏剧的意识。
新的隐喻是「舞台」,记忆不是静止,而是混合的、浮现的,和不变的存储不同,记忆是对所有感知的混合,包括动作、环境、心情 等等等,这些发生了变化,记忆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想要了解一个事物,仅仅是了解知识本身,相当于舞台上只有演员,但没有灯光、音乐、舞美...是不完整的。
反过来说,所感知的一切,就是记忆本身,是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光看别人的游记、看别人的图片,而非要自己亲身去旅行。
因为体验是自己的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
不是自己体验而只是接受信息的话,缺失了很多的维度。
以往特别喜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第一次的体验会给自己带来兴奋感,但是换个维度,不一定非要是自己没尝试过的体验才叫新体验,大大说的这种所有行为都是新体验,有种更关注在当下的感觉。谢谢加餐😘@宇宙首席新体验发现法师-永澄
刚好吃完饭,迎来加餐。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说的人拥有体验,而听的人缺乏体验。而很多道理概念不经过体验来自己驱动完善,是很难起作用的,甚至起反效果。而一元笔记就是为了记录我们以前很多被忽略了的具象认知的新体验。从新体验中体会到不同,从不同中创造生活的生产力要素,从而完善自身。如果没有老大,还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想到这个深度
体验是说不出来的,就好比某些事会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能就是【体验】后得出的内容,别人想知道,当事人却【说不出来】,想知道就只能自己去做。他人即便“说”(当然是说不出来的)了体验感,那也不是你的体验,因此你也无法创造。
「新体验」积累起来就是「经验」,「经验」经过复盘又可以抽象化,从而生成「方法」和「思维模型」,这样和库伯学习圈又打通了,主动去创造更多「新体验」,就是生成更多知识的最好的养分!
看了今天的讨论,有个感受:之前都是在沉浸在文字的理解,“脑”的理解,自以为理解了,过还化了很多图。但不了几天就忘记了
现在知道那只是体验的一部分,更多需要:
先迷信-实践-获得新体验-对比过往体验-启发-具身认知-资源整合
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是:听老师的话(围绕关键点),快速实践,获得新体验
结合今天的讨论,送伙伴们今天看到的一句话:若你能把生命中的一段变得与众不同,那自己的人生意义依然非凡。
体验不能说,那如何能记录,这个矛盾了。
体验只是不能精确地表达,但可以模糊的表达。
但是模糊的表达有什么用,要结合数量来考虑。
大量的模糊表达,集合在一起,精确性也就随之而来。
最高境界是古代诗人,可以用文字,把体验流传千年。而不是把体验流传千年,而是把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体验激发出来
最近公司在推动案例萃取。有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文件学习或网络上看到的一些案例材料收集起来,作为萃取的原型来提取原则和概念。我认为不可。参考老大的说法,萃取一定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体验,而体验=身体+验证,光看材料是难以形成概念的,要有实践给你的具身认知的。
我们每一次的经历都是身体在感受。身体的这些感受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具身认知,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文字写出来总是遗憾的,它难以表达全部的感受。你的情绪,思考、身体状态是多维度的。打个比方,眼前一处风景,即便是文笔再精妙,描述总是有限。况且对于同样的文字,每个人的感知是不同的。一个“春”字,有人感受春的绚烂,同样也有人哀叹好景不常在。
没有亲自去实践,去体验,你看的文字信息是缺失的,你是难以整合当时各种外部信息,形成自己的概念。为什么看了别人的案例萃取不出好的原则和概念,是因为你只是学习到别人的文字而无法体验到他的全部体验,没有体验,便无法形概念。
多实践才有概念。很多老同志,谈起工作体验,情不自禁的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像5S,逐项逐条。我想这些最基本概念的背后,是丰富的体验。#思维升级
@花栖满庭
好棒的认知,不能更赞同!花开自香,识香者幽然,识色者斑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