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20-普通人如何开启创造能力?

1. 因为害怕,才不敢活得精彩

最近在带领伙伴们学习「个人信息管理」的时候,活动中有参与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老师,每天在微信、网络、身边出现的信息好多啊,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我很好奇:「信息多,让你不知道怎么办,会让你损失什么呢?」

他说:

这样我会错过很多精彩啊!

嗯,匮乏真是人类的底层模式啊,人们总是愿意去关注「自己没有的」,而不考虑如何利用现在有的去「创造一个更好的」。

「错过」的本质是对损失的恐惧,因为这种恐惧的驱使,人们就会开始囤积。像松鼠一样,过冬前攒一堆果子;像没有大脑的脂肪一样,为了防止身体的饥寒交迫,拼命在皮下堆积成肥肉。

我更好奇地问了他:看到他人的更多「精彩」,可以给你自己的「精彩」带来什么价值?

他不好意思地说: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活得精彩,所以,只能看看「他人的精彩」了。

「不知道」是一个「现在的状态」,并不是个「原因」。既然不是「原因」,就不会必然推导出「看看他人的精彩」这个结果。

「不知道」是一个「现在的状态」,如果你不满意,可以去让自己慢慢变得「知道」就是了?

2. 不是不想要,而是不知道怎么要

近期,在我的组织下,我和三位伙伴一起参加了一个为期 3 个月的领导力实训课程。老师布置了一些作业,我是四个学员中作业做得最不好的那个。

老师并没有责怪我,可是,我的心里很不好受,自己攒的局,自己都做不好,以后怎么办啊!

好在,我没有在情绪中多呆着,于是,我开始用 「AMAR 模型」开始分析我到底是怎么了。

AMAR 模型分别对应的含义是:

  • A:Action,你期待自己或他人产生的「行动」;
  • M:Motivation,动力,如果要产生某个行动,必须要有「动力」支持;
  • A :Ability,能力,如果要产生某个行动,必须要有相应「能力」支持;
  • R:Reward,激励,如果要「持续」产生行动,必须要在行动后「激励」这个行动的「动力」。

总结一句话,AMAR 告诉我们的是:如果要想让行动出现,尤其是持续出现,动力、能力、激励这三个要素不能少。

我拿 AMAR 分析一下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

  • Action:写作业的这个行为没有按照我想要的样子出现;
  • Motivation:我是非常有动力的,我知道课程的重要性、我知道我是发起人,我知道我掌握了之后可以开发出自己的课程实现回报;
  • Ability:我不是不会做作业,而是一想到就会觉得很烦;
  • Reward:我感觉激励好远,要学好久好久才能获得啊。

把这些内容写下来之后,就发现了几个问题:

  1. 行动没有发生,出在能力和激励两个要点上,出现了问题;
  2. 能力的部分,我期待有人能够告诉我作业具体怎么做,让我先看一个标准,我就知道怎么做了。(想到这里,就能知道如何给我的学员布置作业了。)
  3. 激励的部分,我发现自己只要没有「立刻的激励」,就什么都不想做了。这就很符合人性的「趋利避害」的特点,所以,我的解决方案是: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每次给自己设定一个很小的目标,获得立刻的收益,就可以推动自己快速循环着往前走了。

在反思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发现: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动力,挡在我们和结果之间,阻碍热情释放的是:能力和激励。

没有符合「认知设计」的能力渐进体系,用持续的「小挑战」来激活「动力-能力-激励」小循环,而不是用「大目标」让自己耗能,让「成就感」的「激励」可以让「动力-能力-激励」这个更健康过程循环起来,通过让自己在「过程」努力,最终实现「大目标」。

我又用我的实践, 验证了「阻力最小之路」的逻辑。

当自己有了这个「新体验」之后,突然就能理解那个寻求「精彩」的伙伴,原来,不是他不想把生活过得精彩,而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3. 困住他的究竟是什么?

再看开篇的伙伴说的这句话:「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活得精彩,所以,只能看看「他人的精彩」了。」他说的「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 A :我缺乏知识,我准备去找找相关的知识;
  • B :我缺乏知识,我害怕去探索这方面的知识;

你觉得他的能量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我认为是「害怕」在作怪。

虽然,这种感受我们都能理解,毕竟,在去往一片未知的时候,内心都会有些「害怕」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都长这么大了,不过是「学个新东西」、「做件新任务」、「迎接新挑战」而已,有什么害怕的呢?

你总不会有这样的内心声音吧:我之前很厉害的,这次做「新」的事情,我不能犯错,我要一次做对!如果做不对的话,别人会怎么评价我呢?他们对我的评价是不是就会下降啊?我是不是就不是原来那个厉害的自己了呢?

要么把自己太当回事,认为谁都要关注自己,觉得只要做不好,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

要么就是还不清楚:开始新任务时,反馈大于成功,你要做的并不是立刻成功,而是快速犯错、获得反馈。

不管是哪种可能,都掉入了「耗能循环」的右下角了。我们用耗能结构来分析一下:

  • 有个不喜欢的自己:我觉得自己过得不够精彩;
  • 超大的价值:我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 压力和痛苦:我「不知道」怎么活得精彩;
  • 退路:我可以「收集」别人的精彩啊,也挺好的,毕竟可以得到立刻的满足啊。

怎么样,是不是很符合「耗能循环」的特点:只要把注意力放在最后的结果上,就很容易陷入自我耗损呢?

4. 在给方法之前,要先迷信

我在给出他建议的时候,背后有这样的一条隐含假设:没有「迷信」,就没有「行动」,尤其这个行动的结果是「未知」的时候

想想看,如果你在 A、B、C 中选择,纠结得要死,完全不知道选哪个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价值观排序」、「决策平衡单」等专业方法,所以,我们的方式基本就是一条:找人问。 问了无数朋友、问了各种高手,最终,选了其中的某个选项。

那么,你为什么选这个选项呢?确实有可能是那些助力者们给了很好的信息、资源,让你有了之前从未发现的逻辑关系,而更多时候,听别人的话只是因为两个原因:

  • 你认为这个人水平比你高,他说的应该是对的;
  • 他分析的结果和你内心已有的答案一致。

找一个很厉害的人,听信「虽然是他说的,但是其实只是自己内心已有的」答案,然后,按照这个答案就开始行动了,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迷信不是问题啊,每个人都迷信:有人迷信科学、有人迷信高手、有人迷信经验、有人迷信自以为是、有人迷信自己信仰里的神……

给自己带来「心安」,让自己能够持续动起来,任何迷信都是一样的,谁也没有比谁更好一些,不见得科学就更好一些。

所以,很多时候直接给他人方法并没有用,毕竟,如果他不相信你的话,他就不会心安,就不会按照你说的做,结果也就不会发生。

5. 相信我,你可以自己创造精彩!

我的解决方案为三件套:

  • 一个「迷信」的概念;
  • 一个「赋能循环」的原理;
  • 一个「一元化笔记」的落地工具。

先来看迷信,我帮他更新了他的「认知结构」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定义:

你知道么,你「关注精彩」很好的,不过,那并不是人生的意义!

因为,你的「关注」并不能给你自己带来「精彩」。什么才能让你拥有「精彩」呢?

答案是:创造!

你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精彩」。

因为这个伙伴还有些困惑,所以,这碗鸡汤他肯定是不会喝的,我就给他找了个「下嘴点」,用调羹一口口地喂着他喝:

听到「创造」精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很难?是不是觉得如果自己会创造,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啊!

其实,不是你不会,而是你「想错了」!

来,你定义一下「创造」是什么?是叠个小盒子,还是生产部手机,或者自己去挖掘个三峡工程,放个卫星上天?

如果没有定义, 你只是会把自己「羡慕的结果」做为「创造」唯一的评价标准。而你所羡慕的,通常都是你现在得不到的东西啊!

人们总是喜欢关注自己当下无法得到的大目标,让自己沉浸在「得到之后的幸福体验」、「暂时得不到困扰」之中,那种内心的心理活动让自己感觉「自己是活着的」。越是这样,越不会去考虑一个解决一个什么小问题,去开始做些什么。

调整了他的错误认知后,要开始赋能了:

定义错了,认知就错了,在错误的认知上,对的结果不会出现的。

到底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新体验。每当你有新体验的时候,你就是在创造了!

不要觉得看不起,你要的很大的结果,你要的精彩,都是一次次的「新体验」积累之后的自然结果。

当我说完这段话之后,突然他的眼睛就亮了,我知道,已经打中他内心真正的需求了。于是,我又添了一把火,给他谈了什么是「新体验」,以及「新体验」为什么就是「创造」的原理(这篇原理,我放在下篇文章中谈)。

之后,我又给他谈了如何利用「新体验」+「赋能循环」+ 「一元化笔记」让自己的创造力生长出来的具体方法。考虑本文篇幅,这两个关键内容请见:

  • 赋能循环:《永澄:赋能循环使用方法》
  • 一元化笔记:我正在带 130 多人在实践,一个月后我会开设一个持久的训练营,因为,它可以支持一个人整个人生的关键价值——创造。 请耐心等待我的后续更新。

6. 结尾

距离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过去一个周了,我看了这位参与者在群里的每天实践反馈,很让我有感触的是:人生的精彩不需要去参考别人,你就是你自己,当你有一个新的体验,你就会有一次新创造。

七天左右的时间,他的能量状态、积累速度都在加速,他也成为群里活跃分子。

这更让我确认了:创造 = 新体验,不断去体验、去记录、去发现,你的创造力就会爆发出来!

下篇文章,我来给你解释这个逻辑:为什么新体验就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