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27-我就是不能运动怎么办?
永澄:我很想持续运动,但是就是开始不了,怎么办?
这是一次教练实录,经过客户的允许,节选部分关键内容匿名发布。客户的问题是:
自己很想要运动,希望能够像我一样,到了中午就去健身房运动一会。之前也会去健身房,没有三五天就放弃了。
为了便于理解和提高收获程度,我会在对话过程中,给予一些分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看看是否可以找到解决方案。
如果你懒得看过程,可以直接跳到第 7 部分,查看关于持续运动的方案。
1. 注意力黑洞
我:
你能具体说说这个问题么?
客户:
我一直想运动,可是去一次就会断续,就不知道要如何继续了,我很想要持续地做下去。
我:
持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客户:
持续啊,那从长远来看,我的身体就会变好啊,然后等到我七八十岁的时候,我就可以依然拥有活力啊。否则,现在过得好,等老了的时候什么都不行了,那过得有什么意思啊?
我现在就是会懒啊,懒得动啊,现在这么轻松,想到运动就会烦啊~
你想啊,运动完会酸痛、出一身汗、还要洗衣服、洗澡好花时间啊……是不是很烦?
我:
假如,你已经能做到想要的样子了,并且,你来到七八十岁了,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客户:
嗯,我觉得那个时候我活得很精彩、很自在啊。我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啊!
我:
那个时候的自己和现在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
客户:
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的
我:
那我就非常好奇了,如果没有差别,你为什么要寻求改变呢?
客户:
其实啊,我觉得我现在的精力状态也很好的,我不健身也挺好的。
之所以要改变,还不是为了未来着想么!
不过,为了未来着想,没有立刻的反馈,我也真是不想去做啊。
帮你更好收获的分析:
根据「耗能循环」的框架(《永澄:目标完不成的五大原因》):
客户的情况蛮符合特点的:
- 右上角:价值。心里有未来的大目标,知道这个目标的价值;
- 右下角:压力。客户之前有负面的体验,并且将这个体验投射到了未来,用来吓唬今天的自己。
- 左上角:退路。即便不做,自己现在的精力状态也很好。
人们为什么害怕?因为「你曾经体验过那种不容易」。人们为什么有价值还不动,因为「价值只是想像,没有体验」。所以,我反复谈到,自己的体验才是关键,否则,你真的会陷入「想得多、做得少,做得少、体验更少,体验更少、想得更多」的恶性循环中。
所以,客户很自然地形成了「注意力黑洞」: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因为这样的黑洞存在,注意力就会不断地消耗掉,而实际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
从「耗能循环」的角度来说,既然找到问题,只要用「赋能循环」转一圈,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不过,在教练过程,我还是充分尊重我的客户,我想要了解,他内心真正的纠结点在哪里。
2. 个体创造力的最小循环
我:
既然现在和未来没有差别,那么,你寻求改变的价值是什么呢?
客户:
我得对我自己负责啊,我不能任由自己沉浸在懒惰和轻松里啊!
我:
我能不能邀请你来看一下:
假如我们两个是在舞台下面坐着的观众,现在舞台上有三个人:
- 想要放松的人
- 想要在未来有精力的人
- 想要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新发现?
客户:
我突然有个画面,我要去往我的未来,但是,现在有一个很厚的门在挡着我。
我如果要打开这个门要很用费力,很麻烦!
并且,这个门有磁性,我走过去之后,它还会把我吸回来。
对,这个门就是最大的阻碍!
我:
最大的阻碍。
如果你突破了这个阻碍,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客户:
那就没有什么阻碍了,不过,一定是一个爬坡的过程。
爬坡也没有什么问题,只要突破了阻碍就好了。
等下,我突然有个发现啊!
我:
嗯,你能具体说说么?
客户:
我为什么一定要突破这个门呢?为什么不能绕过去啊,我何必那么去较劲呢?
对,毕竟,任何问题都有三种方式去解决啊!
我干嘛要跟这堵门来较劲呢?
帮你更好收获的分析: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永澄:创造 = 新体验》,在这里我谈过了:每个人时刻都在体验,不过,你要把体验转化为对未来发展有价值的经验,需要用到一个最小循环:「沉浸-抽离」循环。
你看,客户在三个身份中沉浸:想要轻松的自己、未来有活力的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自己。如果客户能够想明白,他早就不用这么耗损了,这里一定有他没有发现(所谓没有发现,就是注意力未指向到那个点,毕竟,他的注意力进入到了「注意力黑洞」了)。
所以,我用了「抽离」技术,带着他从三个身份中拉出来,可以看到一个全局。这个时候,就会形成新的觉察。
有了新的发现,生命就会得到新的发展,你看,客户就有了新发现——绕过去走。
3. 如何回答关于「Why」的问题?
我:
我们今天大约有 30 分钟的时间,你期望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成果,会满意呢?
客户:
我就得到一个什么时间去运动的清单就好了。
我:
这个清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客户:
我觉得我就是没有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在阻碍我,所以,我干脆就准备个清单,往前走就是了。
我:
当你拿到什么、看到什么的时候,你觉得就已经拿到清单了?
客户:
大约就是什么时间去做什么运动,这样的安排就好了。 每天都有个固定的时间安排给运动,而且不去抵触,我就能自然去做了啊。
我:
你确定今天取得:「一份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运动」的清单,你就满意了是么?
客户:
是的。
我:
那你期待,我们从哪里开始探索呢?
客户:
我想要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能去做呢?这个障碍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是不去做呢?
我:
弄清楚「不去做的原因」,也了解「障碍」是什么,对你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客户:
这样,我就可以去做了啊!
帮你更好收获的分析:
人们对于「导致一个结果出现」的原因归纳为三种:
- 宿命论:因为上辈子积德/伤天害理,才有这个结果;
- 因果论:因为某个原因(这个原因是可以找到的),才会有这个结果;
- 演化论:因为恰好和某个更大的系统组合,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稍微经过理性训练的人,都秉持着因果论的思维方式,而更高级的方式却是演化论。
别管是哪种论调,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归因需求」,必须有一个原因,才能去开始行动。
这个客户是一个典型,他总是要找到原因(Reason),找不到原因就不去行动。由于我给他做过多次教练,我发现他身上有两个典型的行为矛盾:
- 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就非要找到 Reason,并且自己要自洽,才会开始行动。
- 如果他相信了某个人,就会非常迷信于对方,对方要求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好在,他一直跟的都是高手,自己成长也很快。
这种极端的:要不找到原因、要不迷信一个人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我真的很好奇,这对他来说的价值是什么呢?
还是回到「归因需求」上吧。其实,当你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例如:「我为什么不能开始行动呢?」、「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等等,有两种回答方式:
- 回答 Reason:当思考原因的时候,思维是指向过去的,很容易让一个人能量往下掉;
- 回答 Value:当思考价值的时候,思维是指向未来的,人们更容易找到突破口。
看看我问给客户的问题:「找到障碍」对你来说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直接带着客户的注意力去往了价值,他也将更容易获得价值。
记得: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Reason)是无法确切找到的,想想看,今天按点到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地铁正常运行,还是早晨起得足够早?是因为你的星盘没有遇到水逆,还是红日追白狗?是今天的运势比较好,还是因为门禁卡记得带了?
即便找到了,也不能说清楚这个原因在所有原因中的占比,也无法直接应用到未来。还不如,找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赶紧启动行动更重要。
4. 你以为的矛盾,其实是突破和整合的触发器
我:
当你开始去做的时候,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呢?
客户:
好奇怪啊,我竟然想到的是我在跑步机上跑步啊。
我怎么想到的是跑步机啊~
我:
在跑步机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客户:
我觉得非常享受,也很自然的样子,感觉没有什么困难的,我就是去做就是了。
就这样很自然地活到老,想要做什么都可以,自然、轻松、平和啊。
我:
很自然的样子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客户:
诶,现在太懒了,还是太懒了啊。
我:
懒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客户:
懒可以让我觉得放松啊,不用那么累啊~
其实,说到这里,我发现了我的矛盾了,那就是:现在我要轻松,而我还需要一个长期价值的自己,这两个矛盾了啊!
我:
我有个好奇,让自己变得轻松,对于长期价值的自己来说,有什么价值呢?
客户:
(沉默了将近一分钟没有说话,)
帮你更好收获的分析:
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境地:「近处我也想要,远处我也想要,如果同时要,就会矛盾」。
所以,客户默认的假设是: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如果选择两个必然会有冲突。
这个假设看上去就是错的,毕竟,世界上还有一个词叫「整合」,我们为什么不能同时获得呢?非要非此即彼呢?
而整合的方式就是「增加一个全新的维度,更换一个解释框架」。这么说有点难以理解,你可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提供了「价值」做为桥梁,也是一个全新的维度,将近处和远处在「价值」的框架内进行了整合。当询问「近处的轻松」给「长期价值」带来什么价值的时候,就为两者建立了关系,并且是一种赋能关系,客户就更有能量去突破。
从客户的表现来看,他之前确实没有想过整合关系,所以,他停顿了很长时间,内在也在发生着整合。
5. 用真实带着「完美的胆小鬼」长大
我:
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跟我分享一下你内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呢?
客户:
嗯,我觉得有时候追求长期价值的时候会很累,而现在的休息,可以让我恢复能量。
恢复了能量之后,我就可以更好地去追求长期价值了啊!
我:
当你用「恢复能量」来让自己更好地追求「长期价值」的时候,你觉得那个时候会是一副什么画面呢?
客户:
(噗嗤笑了)
哈哈,我竟然想到的是在跑步机上啊,哈哈哈,我怎么想到的是跑步机啊!
我:
嗯,在跑步机上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客户:
哈哈哈,我觉得自己很平和啊,很自然啊,很轻松啊,就是去做就是了。
我:
自然?自然的你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客户:
好问题啊!
你启发了我啊,我觉得自己太刻意了!
我太把运动这个事情当回事了,竟然要很使劲儿地去关注它。
自然的生活就是该休息就休息啊,该为自己想要的价值努力就努力啊!
干嘛非要弄得多大架势出来似的,干嘛呢这是!
坐久了,我就站起来放松一下自己啊,有空就舒展一下。
这不就是和喝水一样么,为什么那么刻意呢?
运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啊,它不是单独的部分!
我:
看上去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啊,这个发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客户:
诶,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总是有这个模式:如果我觉得要开始一件事的话,一开始一定要准备好才行,如果不能准备好,我就不能开始。
我就很希望自己一开始就很完美啊,这样,在过程中也可以轻松地和别人之间拉开距离啊,我比较喜欢这种差距越拉越大的感觉啊。所以,当我想要那个结果的时候,我就要拼命地准备好一切才能开始。
可是,所有的准备在没有实际去做、没有体验的情况下,凭想像怎么可能想得到呢?
很多时候都是准备好了,等到实际情况下,发现,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就好像游戏中,我要出征之前,要准备各种弓箭、盔甲,但是,发现路上竟然没有怪物啊!
尤其是运动健身这种事情啊,它本来就不是怪物啊,它是人生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啊,难道我的身体健康不是一种财富么?怎么能是怪物呢!
啊啊啊啊,所以,我在准备什么弓箭盔甲啊!
我要的是开始上路啊,开始走起来啊!
我:
开始上路,开始走起来,这会让你有什么不同呢?
客户:
那我就没有必要做好一切准备了啊,我要轻轻松松啊!出门哼着歌,看到有用的果子、树枝就捡起来,放到我的背包里,等到我走到终点的时候,我也收获满满啊!
我:
嗯,我听到你说「有用」,这和你之前的「弓箭、盔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客户:
啊啊啊,有用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啊,而不是自己假想的问题啊!
呆在「假想」中有什么意义呢?
有用,就只能在真实中才能得到。
我:
我仿佛看到你的改变,你会怎么总结一下自己的改变?
客户:
重要的是开始,而不是结果啊!
帮你更好收获的分析:
客户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内在的整合,通过他的能量变化(估计,你看文字都能看出来),就能看出他的改变。客户给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完美的胆小鬼。
想想看,这个词真的是精准地点破了无数人的真实内心,谁又不是完美的胆小鬼呢?
- 我们之所以完美,是因为,我们想要的是真正美好的未来;
- 我们之所以胆小,是因为,可能每一步都非常辛苦。
我们是由:「自我、本我、超我」共同构成的,每个「我」都有不同的需求:要完美的自己,就希望做好一切准备,要轻松的自己,就希望一切都没有压力、没有伤害。到底听谁的好呢?
这不就是「小马过河」么?老牛说没啥问题,小松鼠说会淹死的,怎么办?真的可以理解「完美的胆小鬼」的心态,毕竟,你只是「小」马,你的见识并不多,面对未来的未知,你一定会去调用各种「 保护」来让自己避免受伤啊。
可是,小马也要长大啊,长大的方式并不是担心,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啊,尝试着自然地走出第一步,尝试着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等你走到河对岸,你就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
所以,让你的胆小鬼长大,让你真得可以慢慢长成完美的样子。对了,永远记得,完美是结果,不是手段,开始做起来,才是最重要的手段。
6. 用赋能循环驱动持续行动
我:
这里我有个好奇,最开始你想要的是「某个时间去做某件事」的成果,我们还在去往成果的路上么?
客户:
是的!我已经拿到了我想要的成果了。
我:
是嘛~在你拿到成果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客户:
我觉得核心的改变就是一个:从完美的胆小鬼,变成了开始一步试试看。
当我愿意开始一步的时候,我就一下子变得「轻装上阵」了,我再也不用拿着那么沉重的盔甲了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轻松了!
轻松了,我就可以走一步试试看啊!
我只管去运动就好了,没有必要一下子搞个大的啊,先随意做起来就是了!
本来我的精力状态就很好,我想做多点就多一些,不想做就休息一下。
等我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价值了,哪里有阻碍啊~
我:
那你现在突破了哪个有磁力的门了么?
客户:
哈哈哈哈,干嘛要突破啊,那个门就不存在啊。
你不是说过的嘛,把注意放到你想要的事情上吗?
如果我总是想我七八十岁的时候,这个太难得到了,我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迈出一小步,那我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啊!
我:
那么,原来的那个「完美的胆小鬼」,再看到「运动会手酸痛、要出很多汗、要洗澡……」,他有什么新感受呢?
客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那根本不是事儿啊~
已经没有完美的胆小鬼了,只有,轻装上阵、用行动来找到真正「有用」财富的新自己啊!
我发现,胆小鬼真正长大了~
我&客户:后续内容和本文无关,略去。
帮你更好收获的分析:
其实,客户最后还是回到了我一开始给出的解决方案:「赋能循环」中来了。
无论我们现在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困难和压力,其实,都是客观世界给我们的「反馈」,永远不要去抵触,而是去切身体验这种感觉。然后用「沉浸 - 抽离」的方式,从沉浸的体验中去找到新发现,然后带着新发现,往前迈一小步,再去客观世界里找寻答案。
赋能循环本身就是让自己轻装上阵、将注意力投入到行动本身的一种思想,如果可以耐心把赋能循环中做好,你就会构建起一个「大底」,从此之后,能量再也不会掉下去了,而自己也会不断长大。不管你是完美主义者,还是胆小鬼,都会长成一个平和、积极、自然的新的自己。
7. 结尾
如果你也想通过运动减重,通过本文,可以使用以下关键点:
- 运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形式多种多样,从 1 分钟到 3 小时你可以随意选择;
- 你可以提前储备不同的运动形式,随时随地地可以开始一次运动;
- 一开始运动的时候,不需要求立刻瘦、美之类,而是关注运动本身就够了;
- 运动是一生的事情,你不要把它当做「苦大仇深」,要用自然的心态去对待它;
- 运动是一生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一下子做到什么程度,先获得一个小的价值反馈;
- 如果有任何的小烦恼,例如「衣服换洗很麻烦」,那就调用「高手都是先解决小麻烦」的信念,先搞定这个小问题。解决方案可以采用:「先买两套普通的装备,先运动起来再说」。
其实,这都是一些信念的调整,应用到运动上了而已。 如果你有心,可以尝试着去发现:
- 自己的「注意力黑洞」体现在哪里了?
- 自己的注意力是关注在「问题」上,还是当下的「行动」上?
- 你思考的是价值还是原因?
- 如果为了你所追求的价值,你要做什么?
- 如何更好地实践沉浸和抽离?
- 如何从耗能循环跳出,进入到赋能循环?
我想,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你会在更多领域中获得成长。祝:每个完美的胆小鬼,都能长成内在从容的持续成长的自己。
Team
- 选题书写:易仁永澄
- 配图:亚菲、易仁永澄
- 编辑团队:狂奔的麦克、流水、伊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