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27-最近成长
最近的成长不少,工作也很忙,我把这些成长的点整合一下,写成本文,让关注的伙伴有所了解。
1. 丰富了两大核心原则
我把梓畅说了两个月的掌控原则、能量守恒原则这两大原则给整合到一个框架内,并且知道了如何使用。
两大原则简单来说是:
- 掌控原则:从 Easy 开始,从能够掌控的部分开始,把能掌控的部分主动做好;
- 能量守恒原则:每天的能量总量一定,要把最有效的能量用到最高价值回报活动中,其他的能量都是为此服务的。
4 月 20 日,我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并且带来情绪状态的波动,具体见:《永澄:深度反思案例:多年行为问题的症结》。
情绪波动是因为负面自洽导致的,所有的波动都是反思的关键点,上图就是我完成的反思结果。
这里整合了最关键的点:
- EAT 模型。E-能量、A-注意力、T-时间。这三者都具备「逻辑唯一性」(这个要继续写一篇),可以很好地推导出「高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所以,最重要的是精力管理,把剩下的能量和时间用到澄清目标和攻克挑战是什么?
- 把这两大原则很好地整合到了 EAT 的分配上。
- 把各类方法论都在其中找到了安置框架。
2. 自己选择带来自我发展
前几天,我和梓畅在讨论产品内容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对于别人的评价,会有很多的困扰,他们要考虑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担心别人觉得自己不好,那么梓畅要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她突然就启动了唠叨,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她处理人生有很多特点,尤其是:不强求他人、尊重他人,强烈的自尊,一定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承受所有的结果和收获……
大量的内容都突破了我的认知,我赶紧反编译了一下她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认知:人要发展出独立的人格。越是独立的人格,越能带来独立的分析、选择和决策,越能够承受各种冲突,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更好地解决。
发展独立人格的方式是:自己选择、自己承受、自我发展。
而这个大前提是:站在人的全生命视角下重新思考问题。这样,我们会知道:学会自己长大,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任,并作为最终负责者,对于生命全局来讲是极具价值的。
关联领域:人本主义、个人发展心理学
3. 更好地理解了大脑的工作逻辑
在应用领域中,会将大脑隐喻成几个部分:
- 爬行动物脑:负责身体(心)安全;
- 哺乳动物脑:负责情绪(心)的反映和安全;
- 人的功能脑:左脑和右脑(这是隐喻,不是原理,这是为了理解),分别负责理性和感性;
- 人的前额叶:负责对未来的想象。
这四个脑的发展是在进化史上的顺序是依次出现的,也对应着我所谈到的「身心脑灵」的前三点。
加深了对工作逻辑的理解,有助于我处理「抗拒」。抗拒出现在所有人身上,主要表现形式有:
- 语言模式:我特别想要……,但是……。例如,我知道很重要,但是我的时间不够啊……
- 行为结果:行为结果没有产出,不管怎么说,结果没有形成。
阻抗,本质是自己对安全、丰盛、价值、相信、融入的需求,而这个需求会带来自己陷入到舒适区,让成长停滞。所以,为了持续成长,我们需要处理阻抗。
阻抗的处理方式是:
- 身:爬行脑会害怕「受伤」,产生阻抗。所以,要问问自己,某一个外部刺激会带来身体伤害么?那个困难真的会让我受伤么?如果不会,就可以去尝试一下。
- 心:哺乳脑会害怕「损失」,产生阻抗。所以,要问问自己,别人的评价真的会让自己丢失什么么?(独立人格会让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清楚)如果我损失了,我真的是失去了么?(每个人都是丰盈的)如果不担心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表现,就是去尝试、学习并去做那些暂时「做不到」的事情,那就会变得很简单。
- 脑:人类大脑会害怕「缺失价值」,产生阻抗。所以,要不断探索更大的价值、更大的成果是什么,那么,「假如」问句就成了关键。
- 前额叶脑:人类大脑会不习惯思考「目标」,产生阻抗。我们会因为自己「具有什么」而考虑自己的执行方式,而不是考虑「要成为什么、要获得什么」,这样的效率会大幅度下降。
对不同的阻抗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旦清晰了脑的原理(这里的原理,指的是一种为了应用的原理,不是真正的原理),就可以更好地处理阻力了。
一旦可以做到「觉察自己的抗拒」,那就可以直接从「脑」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增强自己的信念感,以卸除阻力,让自己开始前进。
4. LMI 的核心逻辑和方法论
最近一直在参加 LMI,全称是美国领导力管理中心的「个人生产力提升」课,简称:LMI-EPP。
整个课程的逻辑我弄清楚了,它默认的假设是:只是解决问题本身带来的改变效率比较低,如果可以通过设定目标、攻克挑战进而优化自己的内在模式、自我形象,那么,生产力的提升就大幅加速。
EPP 的优势就在于全部内容工具化,不需要再开发工具了,只要弄清楚它的基本逻辑,就可以快速自我迭代。
这个逻辑的左侧部分,就是目标管理的 GROW 模型。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期待导向」式的发展方式,会让人充满信心。可是,很多人都会充满信心地去做某件事,最后还是会出现「yes …… but ……」的问题,那又怎么了呢?
这就要靠整个逻辑的右侧中间部分,也就是目标达成的「迭代思维」。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问题导向」式的发展方式,会让人非常务实。从提出问题和挑战,在设定目标和解决方案,最后通过行动结果来校验、反思,不断带动自己前行。
右下角,就是积累和更换模式,而这两者是「系统思维:输入-系统-输出」中的「系统」部分,更换了这个部分,就是在因上努力,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整理一下前四点,仿佛有张连通在一起的网出现了:
1. 能量要分配到:目标设定和攻克挑战上,这和 EPP 的逻辑一样;
2. 自上而下的发展会出现「yes …… but」的阻抗现象,那么,大脑功能隐喻可以进行处理;
3. 最大的阻抗来自「心」,也就是害怕损失,而发展独立人格,获得独立承担、内心丰盈的状态是解决「害怕损失」的最高级的手段。
4. 越是处理了阻抗,越能攻克挑战,就能不断自我更新、朝向目标前行,最终实现自己想要的。
5. 两大循环、动力结构、学习的价值
最近这段时间,参加了保罗• 席列博士的「加速学习课程」,第一天上午结束后,我就给汪隽子推荐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课程,甚至比「教练的内在成长」都要更高一级。于是,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只要我见到朋友,我就会给他推荐,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整个课程不仅组织的极度精彩,关键是立刻见效,四天时间里中,我甚至毫无困意,这说明课程对于注意力的把握到了极致。
课程的过程中有个训练,这个训练解决一个「Yes …… But」的问题。被选中的参与者想要搞定减肥的事情,她总是搞不定。(潜意识的吸引力、意识的雷达效应真是 Amazing,当我关注这类问题的时候,它就总是会出现)但是,在这一个多小时的 Demo 里,她内心突破了自己的阻碍,决定开始动起来。
这个训练类似使用教练技术的 Thinking Space 的技术,利用感知位置调整、全程体验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动力结构、语言模式的分析。
我在围观的时候,发现了这个设计背后的精要逻辑:
整个逻辑的前提假设是:
- 每个当下都是未来全新人生的开始,放下对过去成败的执着。
- 放下对自我的固化评价(范例:我真是一个不能减肥的胖子),将僵化转化为流动。
- 流动是内在动力结构变化的结果,动力结构来自于信念系统。
5.1 两大循环
同样的路径,不同的人去行走结果非常不同。看看图中的两个循环:LoopA 和 LoopB。
我觉得 LoopA 是耗能或者叫耗损循环,Yes …… Buter 们都深陷在其中:
- 从区域 2 起步。这样我会丑爆的,我要离开这里;我想成为一个自控的人(区域 3);
- 刚刚进入区域 3。诶,每天减肥会不会很累(区域 4)啊?这个能量让自己到不了想要的结果,于是,带着自己去了区域 4。
- 解决压力要靠退路。因为区域 4 的压力太大,于是赶紧给自己一个退路缓解一下:嗯,我还是挺健康的,有必要瘦么?(区域 1)
- 然后又回到区域 2:啊啊啊啊啊,我又要瘦、又要健康,我要怎么办啊?
这种耗损是个常态,面对这种不爽,人们发展出了太多的解决方案,例如:①什么都不用想,去做就好了;②找一下教练,增加区域 2 的能量;③不断解决一个小问题,往前迈出一小步;④直接更换自己的模式等。
但是,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方式,那就是把这条路反过来走,从原来的「2-3-4-1」的顺序改为「2-1-4-3」。
流动的方向改变,必然要求每个位置的信念要做调整,分别来看:
- 区域 2:从「逃离」改为「释放」。释放的方式是让「身心」感到安全(打通脑原理),让自己处于开放、积极、接受状态,这样,「身心脑」就可以处理好,于是,意识和潜意识就可以连通,「灵」可以开始发挥作用。一旦释放完成,「阻抗」就消失了,人就可以更好地进入「丰盛的资源状态」。
- 区域 1:从「退路」改为「资源」。原来是因为有压力所以逃跑到退路上,而现在是「资源状态」,因此要发现自己有哪些「资源」,准备迎接马上到来的小挑战(LMI、能量分配中都有攻克挑战)。
- 区域 4:从「压力」改为「小挑战」。所有的挑战,都会给你带来结果,要不按照达到预期、要不未达到预期。其中,达到预期的说明挑战已经搞定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那只是「not yet」,并不代表自己失败了啊,未达到预期只是一个反馈,说明自己还差点距离,需要搞定这个差距了。
- 区域 3:保持「价值」信念。每一次攻克挑战,就可以得到成果,成果可以应用在生产力提升上,还可以积累知识、技能,挖掘动力、信念、态度、自我形象等。
真的是境由心转、相由心生,同样的路径,LoopA 就会陷入无限的耗能之中,而 LoopB 就会进入螺旋式上升之中。
5.2 阻抗会出现在哪里?
通常,人们会按照 LoopA 来运行,那么,你会发现在三个区域中会出现阻抗:1、2、4。逐一来看:
区域 4:压力。当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大脑为了自我保护,避免身体受伤(爬行脑),就会在各类决策中无意识选择「逃跑倾向」性的决策,表现为阻抗。
区域 2:逃避。当我们一直对自己不满的时候,也会出现非常直接的「逃跑倾向」,原理也是一样,避免身体受伤。
区域 1:退路。当处于退路的时候,人们会很容易形成惯性,并这样思考:如果离开了退路,我会不会有「损失」啊?这样,大脑又开始保护,避免心受伤害(哺乳脑),也表现出阻抗。
所以,可以得到一个推论:
- 由「消极」结果带来的阻抗,是为了保护「身」的安全;
- 由「现在积极」结果带来的阻抗,是为了避免「心」的损失。
- 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结果,都会带来阻抗,导致自己不能按照自己预期的方式推进行为。



